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2:25

  本文关键词: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家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 问卷编制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调节作用 传统价值观类型


【摘要】:本研究基于道家的相关理论,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原始材料,并结合访谈法与专家评判法编制了道家价值观问卷的初始项目,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包含五个维度42个项目的道家价值观问卷。之后以道家价值观问卷、杨国枢儒家传统价值观问卷、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为测量工具,探索了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以道家和儒家价值观为两个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个体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道家价值观问卷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包含的五个因素分别是:“心态平和”、“顺势无为”、“甘于处下而不争”、“超脱寡欲”和“辩证观念”(2)道家或儒家价值观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道家价值观高于男性,但两者在儒家价值观上无显著差异。被试年龄与道家价值观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儒家价值观无关。长期居住在乡村者道家价值观分值最高,其次是居住城镇者,而长期居住在大城市者道家价值观得分最低。而不同长期居住地的被试在儒家价值观上无显著差异性。不同的父亲职业类型的被试在儒家与道家价值观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母亲职业类型的被试在儒家价值观上无显著差异性。母亲为工人及农民者其道家价值观总分平均值最高,母亲为教师或科研人员者其道家价值观总分平均值最低。(3)道家价值观总分与UPI总分无显著相关,但其中“心态平和”和“超脱寡欲”两因子与UPI总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儒家价值观总分与UPI总分也无显著相关,其中各个因子与UPI总分也不存在显著相关。(4)道家价值观与儒家价值观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起到调节作用。道家价值观和儒家价值观都能显著地调节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但两者调节方式不同:高程度的道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作用与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调节效果最佳,而中等程度的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调节效果最佳。低等程度道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调节效果最差,而高等程度的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调节效果最差。(5)以道家和儒家价值观为两个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被试的价值观模式可分为四大类型:类型1:次高道低儒组、类型2:高道次高儒组、类型3:次低道高儒组、类型4:低道次低儒组。其中类型4人数最多,类型2人数最少。(6)四种类型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显著差异,其中“高道次高儒”类型心理健康水平最好,而“次高道低儒”类型心理健康水平最差。(7)四种价值观模式的调节作用呈现边缘显著差异。其中“高道次高儒”模式的被试生活事件和UPI总分相关水平最低,说明其面对生活事件能发挥最好的传统价值观调节功能,缓冲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而“次低道高儒”模式的被试生活事件和UPI总分相关水平最高,说明其传统价值观调节功能最差,最为容易受到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结论是:道家价值观表现为五个维度;道家价值观和儒家价值观的相互配合(而不是其中某个价值观的高低),是构成健康人格的条件。
【关键词】:道家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 问卷编制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调节作用 传统价值观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2-29
  • 1.1 文献综述12-26
  • 1.1.1 道家价值观及其相关研究12-18
  • 1.1.2儒家价值观18-22
  • 1.1.3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及测量初探22-24
  • 1.1.4 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常用测量工具24-25
  • 1.1.5 影响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因素25-26
  • 1.2 问题提出26-29
  • 1.2.1 关于道家现有研究的问题和假设26-27
  • 1.2.2 关于儒家现有研究的问题和假设27-28
  • 1.2.3 研究内容28-29
  • 2 研究一 道家价值观问卷的编制29-38
  • 2.1 研究目的29
  • 2.2 问卷的编制29-37
  • 2.2.1 初始项目编制的方法和基本过程29-30
  • 2.2.2 问卷的施测及被试30
  • 2.2.3 问卷的编制结果30-34
  • 2.2.4 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34-37
  • 2.3 讨论137-38
  • 3 研究二 道家与儒家价值观对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38-54
  • 3.1 研究目的38
  • 3.2 研究对象与工具38-39
  • 3.2.1 研究对象38
  • 3.2.2 研究工具38-39
  • 3.3 研究结果39-50
  • 3.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得分的影响39-43
  • 3.3.2 生活事件、道家与儒家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43-44
  • 3.3.3 道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及调节方式44-47
  • 3.3.4 儒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及调节方式47-50
  • 3.4 讨论250-54
  • 3.4.1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人口统计学差异对比50-51
  • 3.4.2 道家和儒家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51-54
  • 4 研究三 传统价值观的类型及特点分析54-64
  • 4.1 研究目的54
  • 4.2 研究结果54-59
  • 4.2.1 传统价值观聚类分析结果54-55
  • 4.2.2 传统价值观四类型的心理健康差异55-57
  • 4.2.3 传统价值观类型对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之比较57-59
  • 4.3 讨论359-64
  • 4.3.1 四种传统价值观类型的划分59-60
  • 4.3.2 四种传统价值观类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60-62
  • 4.3.3 四种传统价值观的调节作用62-64
  • 5 总讨论及研究展望64-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73-82
  • 附录A73-75
  • 附录B75-76
  • 附录C76-78
  • 附录D78-80
  • 附录E80-81
  • 附录F81-82
  • 个人简介82-83
  • 导师简介83-84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84-85
  • 致谢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子美;新道家对老子社会思想的修正与发展——兼析韦伯有关道家理性之论断[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杨建波;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2年11期

3 刘保昌;道家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多元构成[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4 任增霞;蒲松龄与道家思想[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3期

5 崔景明;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义龙;儒、释、道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差异比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年02期

7 张媛媛;道家思想所蕴涵的环保意识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8 罗映光;道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赵卫东;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定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白欲晓;道家形上探求的基本向度与理论衍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湘明;刘黎明;;道家思想与现代绿色设计[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金吾伦;;道家文化与当代科技发展[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刘正才;;道家药膳特色及其在养生康复中的意义[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谢清果;;道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石[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耀庭;;“道家文化热”透视[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6 陈光照;;崂山道家文化初探[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7 王健;;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楚沛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孙丽君;;于淡泊中追求,于无为中有为——试析《棋王》中道家文化人格的积极现世价值[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武培权;;刍议淮河道家人文精神[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志军;;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珠;道家的超越智慧[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杨建波 方精华;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2年

3 汤其领;徐淮道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在汉代的传播[N];光明日报;2002年

4 彭昊;走过沧桑看道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记者 宋克顺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朱晚霞 冯开春;道家文化渐成世界显学[N];湖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振凯;道家养生与道商论坛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韩月波;首届道家养生与道商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我是应用道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詹石窗;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罗良伟;道家思想在老子故里规划中的运用[N];中国旅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D];山东大学;2007年

2 顾瑞荣;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昊;曾国藩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5 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8 于春媚;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昆;牟宗三的道家思想解读及其意义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中英伦葩;让·雅克卢梭《遐思录》中的水与山及其道家思想[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冬子;爝火不熄——先秦老庄道家理性探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承斌;对道家道概念的浅析[D];安徽大学;2002年

3 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4 陈静静;当代新道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韩华君;论林语堂的道家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钟小康;汉代道家“道”范畴探析[D];华侨大学;2014年

7 王洋;道家诗意人生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8年

8 晏钶;道家思想中的生命关怀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红华;从文化生态角度对比分析《西游记》中道家文化元素的翻译[D];湖北大学;2011年

10 周银华;中国古代道家科学技术思想探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8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08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f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