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抱负水平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抱负水平关系研究
【摘要】:抱负水平是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预测和自己能达到所设定目标的能力水平的估计,它是评价目标最终结果的价值标准。不论是在内部因素上,还是外部因素层面上,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都有很多,作为内部因素的自我价值感和外部因素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个人抱负水平是否存在着密切关系呢?处于19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中职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多诱惑的生活环境和多变化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心理发展、思想理念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和矛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认识偏差,对他们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特殊环境和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抱负水平现状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以期通过本研究对中职生抱负水平的设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所性质不同学校的65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探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抱负水平现状;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职生抱负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抱负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中职生抱负水平自我价值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自我价值感对其抱负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价值感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呈正向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呈负相关。(4)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对抱负水平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希望能为当今中职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可实施的帮助,建立恰当、融合的亲子关系,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 父母教养方式 自我价值感 抱负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0-12
- 一、理论意义10-11
- 二、实践意义11-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2-20
- 第一节 抱负水平研究综述12-14
- 一、抱负水平概念12
- 二、抱负水平的分类12-13
- 三、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13-14
- 第二节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综述14-15
- 一、自我价值感的界定14
- 二、自我价值感结构和分类14-15
- 三、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15
- 第三节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15-18
- 一、概念界定15-16
- 二、父母教养方式结构和类型划分16
- 三、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16-18
- 第四节 父母教养方式、抱负水平、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现状18-19
- 第五节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出19-20
- 一、以往研究的不足19
- 二、问题的提出19-20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0-24
- 第一节 研究假设20-22
- 第二节 测量工具22-24
- 一、中职生的抱负水平问卷22-23
- 二、中职生的自我价值感问卷23
- 三、中职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23-24
- 第三节 施测方法与程序24
-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24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4-39
- 第一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的初步统计24-25
- 第二节 中职生与普高生抱负水平得分的现状比较25-26
- 第三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26-30
- 第四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相关分析30-31
- 第五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31-33
- 第六节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分析33-35
- 第七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自我价值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35-37
- 第八节 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对抱负水平中介作用37-39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39-49
- 第一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的特点39-44
- 第二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自我价值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44-46
- 第三节 中职生抱负水平、自我价值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46-48
-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48-49
- 第六章 结论49-50
- 第七章 建议50-53
- 一、培养中职生对抱负水平定位要有适当的认识50
- 二、提高抱负水平的具体措施50-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2
- 调查问卷一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节选部分)58-60
- 调查问卷二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问卷(节选部分)60
- 调查问卷三 抱负水平问卷(节选部分)60-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辛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5期
3 郑桂芳;;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4 顾海根;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5 王蕾;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6 翟群;澳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7 徐琴美,刘曼曼;同伴支持、父母支持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8 柳春香;凌辉;;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3期
9 龚艺华;;重庆市578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10 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程科;;大学生人际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初步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卢秀琼;;三峡库区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调查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郑海燕;莫雷;;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动机信念对学业成绩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蕾;;高、低自我价值感者攻击性图片偏好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瑛;游旭群;翟群;;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许欢欢;毕重增;;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研究结果的元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孔巧丽;徐大真;庞文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珉琦;相亲失败者≠失败者[N];北京科技报;2012年
2 冯锋;不良心理爱找患病老人[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3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峰;你的焦虑正常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韩三奇;其实,,自卑是一种强大的力量[N];中国社会报;2003年
5 ;工作升迁可能对健康反而不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山东 刘晓荻;你的情绪属于哪类[N];大众卫生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谭嘉;失独老人心归何处[N];健康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项丹平;“女汉子”横空出世蹿红 女性不应忘记性别定位[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王绍礼;“单独两孩”的心理应对[N];北京日报;2014年
10 江西省萍乡市实验幼儿园 汤清媛 汤四梅;幼儿园也能开设电影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烨;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3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丕君;内蒙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鲍娜娜;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白杨;初一至高一学生时间维度上自我价值感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雷辉;“西部计划”中大学生志愿者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志斌;高职与本科学生自我价值感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魏良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程科;大学生人际自我价值感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陈幼贞;男性犯罪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洪艳;西南两所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金素;中小学教师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6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1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