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性与回想分离的新证据
本文关键词:熟悉性与回想分离的新证据
更多相关文章: 似曾相识 无线索回忆再认 熟悉性 再认记忆 再认的双加工理论
【摘要】:人们常常发现自己对某一情景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以前有关的经历。对这种熟悉感的理论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熟悉感来自一种较弱的记忆形式,与有回忆情况下的再认属于同一加工过程(single-process models,SPM)。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熟悉感来自一种基于熟悉性的再认,与基于回想的再认相互独立(dual-process theories,DPT)。在实验室,评估熟悉性与回想是否相互独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两者分离的证据。本文尝试梳理无线索回忆再认(recognition without cued recall,RWCR)范式的研究,结果显示:熟悉性对某种特殊的概念加工和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要比回想更加敏感,并没有支持SPM关于回想和熟悉性各自对意义加工和局部特征的知觉加工更加敏感的推断。而且RWCR研究还观测到熟悉性与回想在行为和神经成像方面的实验性分离,支持了DPT关于熟悉性与回想相互独立的推断。最后,本文从熟悉性的深层机制和中英文材料对RWCR的不同影响出发,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关键词】: 似曾相识 无线索回忆再认 熟悉性 再认记忆 再认的双加工理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090)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04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国家青年课题(CBA120104)
【分类号】:B842.3
【正文快照】: 1引言有时,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到很熟悉,却想不起有关的具体细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体验(来自法语déjàvu;Brown,2003;Mandler,1980)。无线索回忆的再认范式是研究似曾相识现象的实验范式之一,它把再认现象分为有线索回忆的再认(recognition with cued recall)和无线索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晓燕,郭春彦;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熟悉性和回想[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2 杨治良,郭力平;加工分离说的发展述评[J];心理科学;1997年05期
3 李岩松;周仁来;;再认记忆双加工的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王小康;曾祥春;;结果程度和熟悉性对助人意愿的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登浩;王登峰;;人格自评—他评一致性及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6 杨治良,郭力平;关于记忆研究中再认指标的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佐斌;高倩;;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8 王晓钧,孙昌识;汉字材料的性质对视觉短时记忆广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9 钱国英;游旭群;;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10 温芳芳;佐斌;;熟悉性对刻板印象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琳;韩布新;;汉字部件频率与熟悉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张锦坤;杨丽娴;白学军;;测试效应的加工分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鲁忠义;王晓燕;;抓握特征的功能承受性:朝向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范丹;何先友;;简单暴露效应对刻板印象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沈模卫;;对汉字视觉识别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陈新葵;张积家;;义符熟悉性对高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幸娟;;工作记忆与句子理解加工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郭春彦;;Old/new and repetition effect in working memory task:An ERP study[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林娜;张积家;;汉语亲属词典型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西蒙 H.A.;喻柏林;荆其诚;;汉语语词的短时记忆容量[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眼见如何信以为“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工作记忆加工对情景长时记忆提取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海军;面孔认知加工中的注意瞬脱效应:基于表情和熟悉性的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月;幼儿自豪识别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谐;中—西方音乐调式诱发情绪效应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锦坤;测试效应的发展及其与记忆监控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红;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九清;跨领域项目间联结记忆提取的神经机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明珠;熟悉性与概念流畅性的分离[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顾念君;熟悉性在自我姓名加工优势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4年
3 杜秀芳;熟悉性对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樊晓燕;东西方面孔提取过程中熟悉性和记住的ERP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昌锋;范畴变量对虚假再认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文俊;材料熟悉性对个体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晓娜;提取阶段的注意分配对回想和熟悉性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倩秋;汉语普通话和粤语记忆言语依赖效应的系列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晓燕;抓握特征的功能承受性:朝向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柳;不同词义材料对高中生指向性遗忘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0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5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