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
【摘要】:在崇尚谦逊内敛的儒家文化影响下,害羞通常被看作一种积极特质。在我们身边,羞怯者大有人在,留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正向的,他们低调、安静、默默无闻……从不惹是生非,是大家眼里的好公民。但自从“马加爵案件”及一系列校园连环枪击案发生后,人们对羞怯者的看法产生了质疑。分析这类校园杀手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内向孤僻,很少与人交流,这是典型的羞怯表现,并且他们在做出极端行为之前,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来自他人的嘲笑或生活上的打击。因此,有必要对羞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给予重视和研究,来改变人们对羞怯个体的认知,增加社会对羞怯个体的关心和支持,提升其人际交往技能,及早矫正此类羞怯者的人格缺陷。本研究旨在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行为实验法研究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被试后,然后分别采用最后通牒任务和挑衅-攻击范式营造激惹情境,考察羞怯个体在受到持续激惹后是否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而采用再认模式从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角度对羞怯个体在激惹情境下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羞怯个体对不公平提议(9:1和8:2)的接受次数显著低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2)在接受不公平提议之后,羞怯个体作为提议者时向不公平者提议9:1和8:2的次数显著高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攻击和报复心理;(3)受到激惹后,羞怯个体对给予自己差评的评价者的评分显著低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攻击和报复心理;(4)羞怯个体对给予自己差评的评价者的面孔再认正确个数显著高于非羞怯个体,但对给予自己优秀和合格评价的评价者上,羞怯与非羞怯个体的再认正确个数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激惹情境下羞怯个体会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且与非羞怯个体相比,羞怯个体在受到持续激惹后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从实验三面孔再认的研究中我们推断,这可能是因为羞怯个体在受到激惹后会对激惹者产生怨恨心理。
【关键词】:羞怯 攻击 激惹情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9-20
- 1 羞怯9-12
- 1.1 羞怯的概念9
- 1.2 羞怯的表现9-12
- 1.2.1 羞怯的认知表现10-11
- 1.2.2 羞怯的情绪表现11
- 1.2.3 羞怯的行为表现11
- 1.2.4 羞怯的生理表现11-12
- 1.3 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12
- 2 攻击12-17
- 2.1 攻击的概念12-13
- 2.2 攻击的研究范式13-15
- 2.2.1 竞争反应时范式13-14
- 2.2.2 辣椒酱范式14
- 2.2.3 论文评价法14-15
- 2.3 攻击的理论15-17
- 2.3.1 挫折-攻击理论15-16
- 2.3.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16-17
- 2.3.3 一般攻击模型17
- 3 羞怯与攻击的关系研究17-20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20-24
- 1 问题提出20-22
- 2 研究假设22-23
- 3 研究意义23-24
- 3.1 理论意义23
- 3.2 实践意义23-24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4-45
- 实验一 羞怯个体在最后通牒任务中的行为反应24-33
- 1 目的24
- 2 方法24-27
- 2.1 被试24
- 2.2 实验仪器24
- 2.3 实验任务24-25
- 2.4 实验设计25-26
- 2.5 实验流程26-27
- 2.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27
- 3 结果27-31
- 4 讨论31-33
- 实验二 羞怯个体在挑衅-攻击任务中的行为反应33-39
- 1 目的33
- 2 方法33-36
- 2.1 被试33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33-34
- 2.3 实验任务34-35
- 2.4 实验设计35
- 2.5 实验流程35-36
- 2.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6
- 3 结果36-37
- 4 讨论37-39
- 实验三 羞怯个体对评审者面孔的再认特点39-45
- 1 目的39
- 2 方法39-41
- 2.1 被试39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39-40
- 2.3 实验任务40
- 2.4 实验设计40
- 2.5 实验流程40-41
- 2.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1
- 3 结果41-42
- 4 讨论42-45
- 第四部分 总讨论45-49
- 1 激惹情境下羞怯个体的攻击行为45-46
- 2 激惹情境下羞怯个体的怨恨心理46-49
- 第五部分 结论49-50
- 第六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9
- 附录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经历60-61
- 致谢6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磊;窦菲菲;朱帅帅;薛雯雯;高峰强;;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01期
2 闫景蕾;张伟霞;崔娟;;母亲教养方式及青少年自尊与羞怯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年02期
3 薛雯雯;韩磊;窦菲菲;武云鹏;高峰强;;羞怯对攻击和社交回避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6期
4 朱帅帅;谢殿钊;高峰强;;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4年04期
5 罗艳红;蔡太生;李满林;唐鑫;陈贵;;成年罪犯的人格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6 吴微;陶嵘;陈婷婷;白汉平;;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1期
7 王易;朱帅帅;高峰强;;大学生羞怯与攻击的关系——生活事件中介作用分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4期
8 张振;刘凯;杨邵峰;;非理性决策中的情绪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最后通牒任务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金一波;王文娟;张锋;李娇;;社交线索对害羞者社交行为倾向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10 王芹;白学军;郭龙健;沈德立;;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源泉;羞怯大学生面孔认知特点的眼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倩倩;大学生羞怯特点及其与自尊、孤独、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0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5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