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影响的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
本文关键词:贸易开放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影响的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 出处:《新视野》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镇化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结果。开放经济条件下,城镇化除受到一般因素影响外,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贸易开放主要通过提高出口部门出口品相对价格、影响要素收入分配、促进产业及劳动力集聚、加速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进程。贸易开放的时空差别会造成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三五"时期,应协调推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贸易开放的集聚效应、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贸易对就业的筛选—匹配机制来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和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 economy,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general factors.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rade opening mainly through raising the relative price of exports in the export se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 income,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and labor agglomeratio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space-time difference of trade opening will caus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 should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new pattern of opening 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rade open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e structure, the sifting and matching mechanism of trade to employ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型研究”(14ZDA0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空间拓展与经济增长研究”(11CJY002)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研究”(20160603)
【分类号】:F752;F299.2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经典 的“刘易斯模型”揭示了城镇工业部门扩张对外贸易的作用。已有研究认为更深程度的贸易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开放在降低大城市人口集中度的同时,会一国际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印发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2 易红涛;劳动力流动文献综述[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3 国忠金;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与展望[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年07期
5 樊恭嵩;关于劳动力流动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10期
6 丘舜平;劳动力流动利弊辨识[J];经济与管理研究;1986年02期
7 赵士廉;关于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形式和条件的浅见[J];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11期
8 李享阳;试谈劳动力流动的调节机制[J];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12期
9 樊恭嵩;对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的判断[J];经济问题;1986年11期
10 薛和生;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两难境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10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N];甘肃日报;2005年
6 张镝 作者单位 鞍钢党校;劳动力流动分析[N];鞍山日报 ;2005年
7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祝振强;劳动力流动呼唤就业质量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9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王小鲁;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潜力巨大[N];深圳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5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炯;外资区域转移、集聚对我国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3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饶e,
本文编号:1425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42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