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日本太空政策的转变:从“和平利用”到“军事利用”

发布时间:2018-03-02 19:28

  本文选题:日本 切入点:太空政策 出处:《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冷战时代后期起,日本开始谋求突破1969年国会太空“和平利用”的决议。1998年日本决定发展信息收集卫星(实际上就是军事侦察卫星),并于2003年发射升空入轨,日本实际上迈进了太空军事利用的大门。2008年,《宇宙基本法》颁布并实施,要求太空系统为“国家安全”服务,从法律上彻底卸下了太空“和平利用”的包袱,打开太空军事利用之门。由此,日本太空军事化步伐加快。日本以碎步方式逐步迈向军事利用之路,既是“革命”,又是“演进”。同时,日本太空军事利用从“防御性”转变为“进攻性”。日本寻求军事大国进而谋求政治大国,是日本太空军事利用的内生需求;朝鲜导弹与核活动,以及所谓的中国(太空)军事威胁,是日本太空军事利用的直接动力。美日军事同盟、美国亚太再平衡和太空再平衡战略是日本太空军事化的外在推手。日本太空军事利用助长了亚太和全球太空军备竞赛,同时给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潜在的安全挑战与威胁。此外,有可能挑战美国太空霸权和全球霸权。
[Abstract]:From the late Cold War era, Japan began to seek a breakthrough in the 1969 resolution on the "peaceful use" of space in the Diet. In 1998, Japan decided to develop an information-gathering satellite (in fact, a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satellite) and launched it into orbit on 2003. In 2008, the "basic Law of the Universe" was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requiring space systems to serve "national security" and removing the legal burden of "peaceful use" of space. Opening the door to the military use of space. As a result, the pace of space militarization in Japan has been quickened. In a piecemeal manner, Japan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the road of military utilization, which is both a "revolution" and a "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Japan's military use of space has changed from "defensive" to "offensive". Japan's search for a military power and then a political power is an endogenous demand for Japan's use of military space; Korean missiles and nuclear activities. And the so-called Chinese (space) military threat, which is a direct driving force for Japan's use of military space. The US-Japan military alliance, The strategy of rebalancing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rebalancing the spa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external force behind Japan's militarization of space. Japan's space military use has encouraged the Asia-Pacific and global arms race in space.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potential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threat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 strategy in China. In addition, it may challenge American space hegemony and global hegemony.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
【分类号】:V1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新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三个相关问题[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2 李俭富;马永开;曾勇;;基于再平衡管理的指数跟踪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徐洪才;;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A];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会刊[C];2011年

4 徐洪才;;总论 探索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5 景春梅;;第四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第一大对冲措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6 刘应本;;美国“再平衡”战略对我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郑和研究2013年第3期[C];2013年

7 徐洪才;;第三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三大路径比较[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8 王鹏;;第一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之一:增加劳动者工资[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9 徐伟;;第六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第三大对冲措施:加快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型[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主编 阮宗泽;美国要“再平衡”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王鸿刚;美国的“再平衡”遭遇“被平衡”[N];广州日报;2012年

3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孙兴杰;亚欧大陆再平衡[N];经济观察报;2012年

4 汤亚平;幸福感与危机感的再平衡[N];证券时报;2012年

5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国无需担忧“再平衡”[N];东方早报;2012年

6 陈继勇 胡艺 刘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战略与路径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副教授;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战略与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杨宁 张国成;“再平衡战略”能否更加平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8 ;全球经济再平衡需各国责任共担[N];上海金融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和平;中国经济:通过改革促进再平衡[N];中国保险报;2013年

10 记者 潘寅茹;美防长二度出访亚太 意在“再平衡”[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岚;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美国对华投资战略转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刘洁冰;美韩、美日同盟及其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梁怀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民主输出”的新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杨鸿柳;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文;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王琳璨;中美贸易再平衡: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8 李姣婷;“亚太再平衡战略”与Yg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吴玄;美国亚太再平衡中的经济战略分析[D];外交学院;2016年

10 王诗伟;浅析亚太“再平衡”背景下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557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557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