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战略方向与实践路径:中美的比较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倡议 切入点:新丝绸之路战略 出处:《东南学术》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国2011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倡议和中国2013年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两国地区性战略实施的标志性方案,在战略实施对象和战略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对上述战略的设想不同,所期解决的战略问题不同,所以两国的倡议在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的"丝绸之路倡议"更具有"外生"性质,其试图通过扶持印度势力增长,促进中亚、阿富汗及南亚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同步增长,从而保障上述地区长治久安,同时遏制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复兴战略的实施。相比之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内生"性质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基于更为开放式的理念下,以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战略实施手段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均衡增长。从具体实施路径而言,美国主要从市场需求角度实施其丝绸之路战略,在战略实施中侧重于解决上述国家与地区市场需求方面的问题,而中国则更多地从市场供给角度出发,侧重于通过改善当地经济增长条件推动经济发展。
[Abstract]:The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put forward by the United States on 2011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mally put forward by China on 2013 are symbolic plan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ateg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object and content of the strateg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ideas on the above strategy, the strategic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two countries' initiatives have quite different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practical paths. The "Silk Road Initiative"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more "exogenous" in nature. It tries to promote Central Asia by supporting the growth of Indian power. Economic links and simultaneous growth in Afghanistan and South Asia, thus ensuring long-term stability in these regions, while conta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naissance of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Russia. By contras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ndogenetic" natur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its goal of realiz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based on a more open concept. Taking economic means as the main means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to promote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mainly implements its Silk Road strateg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ket dem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we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arket demand in the abov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le China focuses more o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mproving local economic growth condi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ket suppl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5;F1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备战;;新丝绸之路 商机无限投资无限[J];大陆桥视野;2006年07期
2 ;构建新丝绸之路旅游“绿色通道”[J];大陆桥视野;2007年08期
3 ;中国高铁 铺建新丝绸之路 已经拟定穿越中亚、俄罗斯(欧洲)和东南亚3条高铁网[J];大陆桥视野;2010年03期
4 高永山;;总书记肯定“新丝绸之路”[J];江苏丝绸;2011年02期
5 再英·塔拉甫;;浅谈新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8期
6 凌激;;关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考[J];对外经贸;2014年02期
7 莘月;许亭玉;张龙琳;胡少营;;中美博弈“新丝绸之路”的差异与实施预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年03期
8 ;新丝绸之路加快中亚发展进程[J];中亚信息;2013年Z1期
9 林备战;;打造“新丝绸之路”金字品牌[J];大陆桥视野;2009年07期
10 胡利民;;吸引更多资源融入新丝绸之路 不断推陈出新发展新丝绸之路[J];大陆桥视野;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新疆首条高铁完成铺轨预计2014年年底开通运营[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新疆首条高铁完成铺轨预计2014年年底开通运营[A];成都市“两快两射”快速路系统工程论文专辑[C];2014年
3 ;《新丝绸之路地图集》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A];地图学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苓 刘纪生;新丝绸之路将托起西部腾飞的翅膀[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特派记者 师琰;通往希腊的“新丝绸之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3 本报记者 程友;谱写渝新欧“新丝绸之路”辉煌[N];国际商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李娜;一路向西:“新丝绸之路”带来开放新格局[N];工人日报;2013年
5 ;“新丝绸之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极[N];证券日报;2013年
6 吕彦博;“新丝绸之路”前景可期[N];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 朱磊 刘峰;携手共铺“新丝绸之路”[N];人民日报;2013年
8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倪国良;把兰州新区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支点[N];兰州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有望落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肖华堂;“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新作为[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晨;文章《“中国的西进战略”和“新丝绸之路”》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刘沛;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王诗如;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叙事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法伊克(Faig Aghabalayev);阿塞拜疆与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倡议:地缘经济政治意义与阿中关系[D];南京大学;2016年
5 谷芳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恐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杨圣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中哈产业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7 杨伟玲;《新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第一章第三节“当代中亚”)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倪秀利;《新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第五章第一节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王丹丹;《新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第二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谭畅;“一带一路”专题文章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60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