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软实力的“西游”之路
本文选题:软实力 切入点:“一带一路” 出处:《江汉论坛》2016年06期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依靠军事力量、经济制裁等强制性硬实力达到外交目的的时代已经过去,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大国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国际市场、树立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倡议的新一轮区域合作战略,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打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各种冲突不断,加上大国的角逐,使得沿线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纠葛更为尖锐,"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面临着较大的"软阻力"。需在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包容、开放文化的基础上,用文化的软力量填补地区间的鸿沟,赋予"一带一路"新的时代内涵,为沿线各国搭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广阔平台,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Abstract]: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cultural pluralism and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the era of relying on military force, economic sanctions and other coercive hard power to achieve diplomatic purposes has passed.Soft power has become a powerful weapon for major powers in the world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compete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establish a national image. "Belt and Road's "construction" is a new round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 initiated by China, which aims to achieve win-win region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onnection, share the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destiny" between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However, there are many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Belt and Road", with complex ethnic, relig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structures, conflicts of various kinds, and the rivalry of great powers.As a resul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terests and ideology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are more acu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s strategy is faced with greater "soft resistance".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ancient Silk Road peace, tolerance, and open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with the soft forces of culture, endow "Belt and Road" with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nd build a broad platform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for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To make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stage better.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软实力建设与发展战略”(07JZD0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研究”(11JD7101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2 赵启正;;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J];秘书工作;2010年06期
3 胡泳;;公共外交[J];商务周刊;2010年22期
4 郑华;;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4期
5 刁潍;;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6期
6 吴梦阳;;公共外交研究:内涵、体系与局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1期
7 林凯;;中国战略崛起阶段公共外交发展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年04期
8 贾付强;;公共外交研究:理论、实践及不足[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2期
9 ;公共外交的智慧[J];决策;2012年06期
10 李志永;;企业公共外交的价值、路径与限度——有关中国进一步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1713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71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