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本文选题:新经济时代 + 武汉市及武汉都市圈 ; 参考:《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10期
【摘要】:未来20~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角"城镇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在主要产业选择基础上,搞好武汉市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促进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新体系的宏观背景;深入探讨了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与分工协作现状及调整要求;构建了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新设想;并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对策和措施。
[Abstract]:The next 20 to 30 years will be the key period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Wuhan.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w economic era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location advantages of the "middle" and "golden cros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Wuhan.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emphasis of "Belt and Roa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support belt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strategic fulcrum of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overall strategic deploy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iddle Triangle" town cluster and the strategic fulcrum of Hubei's construc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main industrie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well the spatial layout of Wuhan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ise of Wuhan and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middle par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the new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of the new economic era, and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djust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ial space market integration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Wuhan. The paper sets up a new idea of the future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ooperation system in Wuha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ach regional industry in Wuha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optimize and perf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Wuhan City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武汉市地空中心委托的“‘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本文执笔:李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员:李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黎明(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经济四个特征[J];商业时代;2000年09期
2 顾学宁,倪光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与政府推动[J];中国统计;2000年08期
3 查尔斯·施瓦布,冯月秋;新经济时代公司的行销策略[J];开放导报;2000年06期
4 吉姆·马伍德,刘林森;印度:在开放中跨入新经济时代[J];开放导报;2000年12期
5 ;新经济时代与扶贫开发[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5期
6 徐会琦;“新经济时代”的营销理念[J];企业研究;2000年08期
7 张德,郑耀;新经济时代呼唤文化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13期
8 ;企业要争取新经济时代的生存权[J];中国中小企业;2000年07期
9 唐河;;走进新经济时代[J];决策与信息;2000年07期
10 牛丽芳;新经济时代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观念创新[J];经济师;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述彭;;新经济时代的西部开发(摘要)[A];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文集[C];2000年
2 许静;;新经济时代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3 张曙;;新世纪的企业创新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肖东胜;;新经济时代与西部开发的新机遇[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周春山;颜秉秋;刘艳艳;;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广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吴厚庆;;《关于企业知识管理几个关键点的探讨》[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7 武炳毅;;21世纪需要经济型人才[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8 朱咏敏;;新经济时代房地产新思维[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9 汤健;;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A];上海烟草系统2000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0年
10 张红芳;;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论新经济时代价值的创造[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志成;联想进军汽车业:新经济时代的多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晓艳;新经济时代企业如何生存[N];金融时报;2001年
3 陈涌;企业将迈进新经济时代[N];江苏经济报;2000年
4 作者 王效金;新经济时代[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5 李玉萍;新经济时代企业家的“气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了吗[N];国际商报;2000年
7 晓艳;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生存原则[N];科技日报;2001年
8 梁隽妤;克林顿:执着改变创造“新经济时代”[N];中国企业报;2013年
9 李月秀 官地矿多经公司;积极探索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N];山西政协报;2009年
10 雪慧;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特征[N];人民邮电;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翔;新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策略[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年
2 赵玉海;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南;新经济时代的竞争环境与共生演化型企业[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董国萍;新经济时代下的个性化设计与小众化需求[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3 叶凤琴;构建新经济时代的品牌世界[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志刚;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探析[D];广西大学;2006年
5 靳海燕;新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对策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6 韩宏明;新经济时代湖北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应对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7 司静波;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8 邓兴建;新经济时代的风险投资[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张奇;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刘春波;新经济下黑旅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变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3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91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