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4:08

  本文关键词: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的基本形成,国际分工和科技协作关系日益密切,对于中国而言,区域间以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清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首倡并由高层推动的国家发展战略,目的在于推进区域合作,开启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而现阶段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合作主要局限在矿产资源、能源和一些低附加值产业上,技术交流主要偏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的驱动要素,探讨科技合作与区域建设的空间战略关系,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指导。中国既要充分体现大国外交的主动性,又要有具体的措施和切实的实施策略,才能真正开启新的战略布局。本文以区域创新体系为切入点,从宏观层面探讨21世纪初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的发展态势、空间布局,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条件收敛函数,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的知识增长的条件收敛现象进行分析。当技术进步水平设定为稳态条件时,观测到经济带沿线省区间知识产出水平具有显著的动态条件收敛现象。同时,本文结合知识溢出效应的基本原理,采用空间计量测度方法对知识增长的条件收敛模型的相关主体及其空间效应展开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技术进步水平、研发资本、科技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区域差异是造成经济带沿线省区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科技合作与创新驱动是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的协调发展、缩短差距的强力纽带和驱动力。在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空间异质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本文从科技合作与创新驱动层面探讨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问题,为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省区新增长极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发展 条件收敛 空间知识溢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1-13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论文创新点12-13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5
  • 1.4.1 研究方法13
  • 1.4.2 技术路线13-15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15-22
  • 2.1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15-16
  • 2.1.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起源15
  • 2.1.2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15
  • 2.1.3 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及特点15-16
  • 2.2 主体部分16-17
  • 2.2.1 协同创新研究16-17
  • 2.2.2 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17
  • 2.3 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研究综述17-19
  • 2.3.1 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理论基础17-18
  • 2.3.2 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发展模式18-19
  • 2.3.3 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关系19
  • 2.4 β 收敛研究综述19-20
  • 2.5 空间计量研究综述20
  • 2.6 综合评述20-22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22-28
  • 3.1 知识溢出效应测度方法22-23
  • 3.2 知识溢出条件收敛模型23-25
  • 3.3 知识溢出效应条件收敛空间计量模型25-28
  • 3.3.1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25-26
  • 3.3.2 空间加权矩阵的设定26-28
  • 第四章 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8-33
  • 4.1 选择确立指标的原则28
  • 4.1.1 科学性原则28
  • 4.1.2 区域可比性原则28
  • 4.1.3 客观真实性原则28
  • 4.2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28-30
  • 4.3 相关变量的选择与数据说明30-33
  • 第五章 知识增长的条件收敛的实证分析33-42
  • 5.1 面板数据条件收敛模型分析33-37
  • 5.1.1 知识投入产出与收敛的面板数据估计33-34
  • 5.1.2 知识产出模型函数估计34-35
  • 5.1.3 实证结果及现象解释35-37
  • 5.2 面板数据空间经济计量分析37-42
  • 5.2.1 空间相关性的检验37-38
  • 5.2.2 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估计38-40
  • 5.2.3 实证分析结果及现象解释40-42
  • 第六章 “一带一路”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政策启示42-45
  • 6.1 加快科技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重组42
  • 6.2 完善创新要素营造良好创新环境42-43
  • 6.3 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合作共赢局面43-44
  • 6.4 开拓国际视野紧跟科技发展步伐44-45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45-47
  • 7.1 研究结论45-46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荒,聂锐;徐州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设计[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谷建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思考[J];中州学刊;2003年06期

3 李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2期

4 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三产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J];杭州科技;2004年01期

5 陈文鸿;深圳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支点在哪里?——为深圳“一号文件”进一言[J];深圳特区科技;2004年Z2期

6 陈大勤;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张景安;共同打造京津塘区域创新体系[J];中关村;2004年10期

8 本刊编辑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05年05期

9 涂成林;;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10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由来和内涵[J];求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汝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山东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袭著燕;史会斌;;地方综合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楚天骄;;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重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邵云飞;唐小我;;欧洲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启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鹤;;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以南京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雪松;刘知路;蒲江涛;;攀枝花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全武;杨忠泰;康江峰;;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路径之研究[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10 于喜涛;魏发辰;;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涂成林;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比较[N];国际商报;2007年

2 科宣;安徽打造特色区域创新体系[N];安徽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邓磊;紧扣本地产业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N];佛山日报;2013年

4 记者 谢思佳 通讯员 符信;建设国家一流区域创新体系[N];南方日报;2013年

5 记者 黄雪雪;突出企业创新地位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N];闽东日报;2014年

6 杜跃平;加快构建西安区域创新体系[N];西安日报;2003年

7 武汉市科技局 杨新年;大力构建武汉“聚焦企业”的区域创新体系[N];长江日报;2007年

8 李斌 卫敏丽;我国将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9 李 斌 卫敏丽;我国将积极构筑区域创新体系[N];西部时报;2006年

10 陈峰;打造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型新城区[N];贵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继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明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胡凯;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姜东明;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琴;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伟;美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黄莉;基于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江西科技入园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盛梦燕;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倪鲲鹏;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王永锋;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沈刚刚;青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曹婕;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杨海波;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兼论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化[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282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