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一带一路论文 >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2-01-07 22:24
  尽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努力方向,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理论建构仍有待深化,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其紧迫性。"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应结合其短期、中期、长期使命和国内、国际发展既有努力和长远愿景,并理论化为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指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首先应确保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方的共向发展和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放大共建国和国际社会的既有发展努力的效应,并培育和创新国际发展动力。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通过机制化来确保其可持续。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涵盖三个方面,即共生发展观、增益发展观和制度化发展观,从而为国际发展提供稳定器、放大器和制度公器。共建"一带一路"更要确保国际发展的正确方向、放大既有发展努力成效,追求可持续性,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国际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 

【文章来源】:国际展望. 2020,12(04)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


2012—2018年中、日、美、英、德、法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

东盟,撒哈拉,非洲,单位


比较同期国际社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能识别共建“一带一路”的地理额外性,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盟地区。其一,在2005—2018年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盟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比重持续增长。2005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仅占全球的1.13%,对东盟投资仅占全球的0.37%;尽管就绝对值而言,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在2016年和2018年、对东盟的投资在2013年和2015年明显下降,但其全球占比却在持续上升,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尤其如此。到2018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的全球占比达到创纪录的18.7%,对东盟的投资也达到9.2%。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占比也在快速增长,但表现远不如上述两个地区(见图2)。其二,从相对增速角度看,中国在2012—2014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相比呈下降态势,但2015年以后逐渐领先,尽管差距并不是太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平均为全球增速的50%左右,但具体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则约为1倍,在东盟地区增速略低,但也快于整体平均水平。(1)从领域额外性看,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鉴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这里主要观察两组数据。其一,中国作为主要倡导方创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下简称“新开发银行”)的投资实践。无论是亚投行还是新开发银行,都旨在动员资源以支持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互补。(1)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相比,以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为代表的“硬”基础设施建设在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迄今为止的项目中所占的比重在95%以上,(2)而世界银行下属两大机构国际发展协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分别为27%和37%,在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中,美洲发展银行也仅为31%,亚洲开发银行相对较高为66%,最高的伊斯兰发展银行为74%。(3)其二,中国对东盟各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实践。东盟数据显示,在2012—2018年间,除中国和日本对东盟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之外,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均出现大幅波动,美国在2018年对东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暴跌近300%、法国也在2018年下跌30%以上。(4)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对东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在2016年后有较大幅度增长并保持相对稳定,这很大程度上与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地区的落实有关,进而印证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投资额外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 武芳.  中国远洋海运. 2020(02)
[2]中国在中亚地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评析: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J]. 李进峰.  欧亚经济. 2019(06)
[3]“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以中白工业园为例[J]. 赵会荣.  欧亚经济. 2019(06)
[4]美国“建造法案”论析——基于中美大国博弈视角的分析[J]. 范和生,王乐瞳,李博.  国际展望. 2019(04)
[5]“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J]. 科林·弗林特,张晓通.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3)
[6]“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J]. 刘慧,叶尔肯·吾扎提,王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5)
[7]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竞争及其出路——亚太地区二元格局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J]. 张春.  当代亚太. 2014(06)



本文编号:3575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3575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