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GIS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ESDA-GIS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庆 区域性中心城市 空间布局优化 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ESDA-GIS
【摘要】: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化不断增速。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重庆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重庆的城镇体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直到2006年将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确立为重庆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使重庆的城镇体系得到改善。由于重庆是西部唯一直辖市,长江上地区游经济中心,“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随着重庆的发展变化,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已不再适应重庆的新形势,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的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再思考,提出能够符合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同时又与周边区域省市联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本文则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借助ESDA-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以重庆的38个区(县)为单位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异质分析,得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不适合重庆未来的发展,从而提出了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内容以及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理论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对重庆38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重庆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差距不断缩小。根据2004-2013年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各区县的发展分为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波动型四种类型,其中璧山区和大渡口区变化最明显。(2)重庆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特征,且聚集分布形式以“High-High”和“Low-Low”为主。(3)东西方向上差异大,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重庆的不断发展而变化,整体上趋于协调统一发展。(4)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不再适合重庆未来发展,重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本文围绕重庆打造现代国际大都市这一目标,结合“三大战略”城市功能定位,按照承载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带动加快西部发展、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历史使命,针对重庆的城镇体系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提出“打破行政区划、跳出区县范围”,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构建适宜“三大战略”现实需要的“一圈一轴两点满星”的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成渝城市群重庆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未来重庆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互补、促进协调,找准定位、重点发展,挖掘资源、突出特色,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 区域性中心城市 空间布局优化 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ESDA-GI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33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2
- 1.1.1 选题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23
- 1.2.1 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综述12-17
- 1.2.2 国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综述17-22
- 1.2.3 国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评述22-23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23-25
- 1.3.1 研究内容23-24
- 1.3.2 研究重难点24
- 1.3.3 重点解决的问题24-25
- 1.3.4 技术路线图25
- 1.4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25-33
- 1.4.1 研究方法25-26
- 1.4.2 ESDA-GIS模型26-32
- 1.4.3 预期的研究成果32-33
- 第2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理论33-42
- 2.1 区域性中心城市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33-36
- 2.1.1 区域性中心城市演变规律33-34
- 2.1.2 区域性中心城市外部形态演变形式34-35
- 2.1.3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35-36
- 2.2 区域性中心城市理论基础36-40
- 2.2.1 平衡发展理论36-37
- 2.2.2 不平衡发展理论37-39
- 2.2.3 空间结构理论39-40
- 2.2.4 城市空间理论40
- 2.3 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标准40-42
- 第3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进程42-63
- 3.1 重庆城镇体系发展历史42-51
- 3.1.1 城镇建设初始发展阶段(1929-1938年)42-43
- 3.1.2 城镇建设飞跃发展阶段(1939-1948年)43-44
- 3.1.3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阶段(1949-1957年)44-45
- 3.1.4 城镇建设波动发展阶段(1958-1978年)45-46
- 3.1.5 城镇建设平稳发展阶段(1979-1996年)46-48
- 3.1.6 城镇建设加速发展阶段(1997-至今)48-51
- 3.2 重庆城镇化发展现状51-53
- 3.2.1 城镇化率整体快速提高51-52
- 3.2.2 城镇化体系逐步明晰52
- 3.2.3 城镇功能不断完善52
- 3.2.4 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52-53
- 3.2.5 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53
- 3.2.6 城镇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成效53
- 3.3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和发展53-63
- 3.3.1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出53-54
- 3.3.2 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54-63
- 第4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实证分析63-85
- 4.1 区域性中心城市指标体系构建63-65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63
- 4.1.2 指标体系的选取63-65
- 4.2 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分析65-84
- 4.2.1 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计算65-70
- 4.2.2 经济发展水平结果分析70-72
- 4.2.3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72-74
- 4.2.4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统计分析74-84
- 4.3 小结84-85
- 第5章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与策略85-93
- 5.1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思路85-90
- 5.1.1“一圈”: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圈85-86
- 5.1.2“一轴”:构建“长垫梁”产城融合带86-87
- 5.1.3“两点”:构建万州、黔江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7-88
- 5.1.4“满星”:打造特色生态城镇88
- 5.1.5 大足、涪陵、万州成渝城市群重庆范围区域性中心城市88-89
- 5.1.6 石柱、秀山未来新区域性中心城市89-90
- 5.2 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90-93
- 5.2.1 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90
- 5.2.2 增强互补,促进协调90-91
- 5.2.3 找准定位,重点发展91
- 5.2.4 挖掘资源,突出特色91
- 5.2.5 发现不足,及时弥补91-93
- 第6章 总结93-96
- 6.1 研究结论93-94
- 6.2 创新之处94-95
- 6.2.1 角度创新94
- 6.2.2 方法创新94-95
- 6.2.3 成果表现形式创新95
- 6.3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思路95-96
- 参考文献96-101
- 致谢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舟;;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J];城市观察;2009年02期
2 毛丽敏;秦诗立;;科学选择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J];浙江经济;2010年22期
3 刘瑶;;蔡孝箴:中心城市与经济网络[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4 朱正颐;中心城市与服务产业[J];社会科学;1983年12期
5 蔡纪良 ,王永江;论社会主义中心城市的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1983年01期
6 白益进;浅议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J];经济问题;1985年12期
7 金平;“中心城市功能及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05期
8 尤传礼;;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J];天津经济;1994年06期
9 杨新年;董丹红;;关于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3期
10 周梦榕;;我国中部等地区或将涌现新的国家中心城市[J];共产党员;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继琴;;宁波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与互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戴园晨;杨明远;赵德久;;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3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耿乃国;由雷;;基于产业特征视角的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5 李正军;;沈阳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分析及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丘雪薇;;发挥广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略见[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范钟铭;罗彦;何波;;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下的广州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兴中;;中心城市经—贸机制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9 黄木桂;韩恩荣;杨军;;中心城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柳研忠;;大图们江发展要强化长春的中心城市作用[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波;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要占全市“半壁江山”[N];台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可杰;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献智出力[N];孝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林阿玲;我市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中心城市片区改造[N];闽西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郑金富;完善城市功能 做美中心城市[N];闽北日报;2013年
5 龙仲平;共筑“中心城市梦”[N];襄阳日报;2013年
6 首席记者 李菲;加快三片融合中心崛起步伐 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N];绍兴日报;2013年
7 襄阳 工学博士后 张华;中心城市智慧气质浅析[N];襄阳日报;2013年
8 记者 李晓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最安全环境[N];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宁波;打造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副中心城市[N];孝感日报;2014年
10 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 涂勇;论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职能的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王海江;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河南大学;2014年
3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闯;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迎春;基于ESDA-GIS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优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3 林奇涵;论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由雷;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特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6 廖爱民;新中国建立初期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李世兰;开放体系下的中心城市流通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杜红;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9 戴梦莹;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运行规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杨怀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96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79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