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09:22

  本文关键词: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雍和宫不仅是坐落在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寺院。雍和宫改庙至今已有两百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雍和宫对汉藏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藏传佛教文化从雪域高原传播到北京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方面起到了引领性的巨大作用。因此,本文以坐落在北京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为例,试图对当今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存在模式和发展形式,以及历史上在藏传佛教文化如何传播到我国中原地区等问题做一个前瞻性的研究,同时也是对雍和宫的发展历史的一次回顾与探究。更重要的是通过雍和宫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向外传播方式的思考和探讨来呈现当前藏传佛教文化在大都市中的蓬勃发展景象,以及未来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其正文部分有四章,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第一章,雍和宫的历史背景。本章主要有两个小节构成,第一节主要论述了雍和宫改庙前北京藏传佛教的历史背景。从元、明、清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来加以论述雍和宫改庙前藏传佛教传入北京的历史进程,即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元朝时期,随着元朝定都北京,尊奉为元朝帝师的藏族传佛教高僧的努力下,藏传佛教得以正式传入北京地区,并在元朝历代皇帝扶持下在北京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朝时期北京地区涌现了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这对藏传佛教传入北京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个发展阶段为明朝时期,可视为藏传佛教传入北京的一个过渡时期,明朝皇帝虽然沿用了元朝帝师制度,但是对藏传佛教的推崇程度远不如元朝时期,明朝时期在北京的藏传佛教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藏族高僧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皇帝所尊奉的三大法王,他们对元朝以来藏传佛教传入北京地区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第三个发展阶段清朝时期,在清朝建立初期,清太祖与西藏甘丹颇章建立了联系,随着清朝的入关,顺治皇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这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举动,它不仅加强了清朝与西藏甘丹颇章之间的关系,也对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各个时期对藏传佛教的特殊优渥下,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第二节,雍和宫改庙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雍和宫改庙的原因及过程。认为一是清朝为了治国定边,安抚蒙藏。二是由于乾隆皇帝自身对其父皇雍正与藏传佛教的尊崇,集中体现在雍和宫改庙的全过程。总的来说,本章以元明清以来汉藏民族不断交流的历史背景为脉络,详细论述了元明清各朝皇帝对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到北京而所创造的历史条件与政策支持,尤其重点探究了清朝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意义。 第二章,雍和宫的历史。主要论述了创建和发展历程,从雍和宫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随着清朝入关,清朝康熙皇帝此地赐予其四子允祯,即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行宫,从而雍和宫的历史地位也上升为与紫禁城一样的规格。然而,乾隆皇帝执政后,雍和宫改庙为藏传佛教寺院,为清朝安抚蒙藏地区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时由于雍和宫改庙后,其寺内的堪布、经师要从西藏各大寺院选派并经皇帝钦定,这一定制在某种程度上对藏传佛教闻思修教育系统的传入雍和宫方面不仅提供了政策方便,也为以雍和宫为中心将藏传佛教传入北京地区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雍和宫的发展历程中藏族高僧章嘉若必多杰及历任雍和宫堪布的藏族高僧们为蒙、藏、汉、满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做了简要归纳。 第三章,雍和宫的功能。其第一节为雍和宫与清皇帝的关系,主要从清朝乾隆皇帝为何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意图来阐释雍和宫在政教方面对清朝统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雍和宫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节主要阐述了雍和宫的藏传佛教传承及其在改庙为藏传佛教以来对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到北京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地区的影响,从而对藏传佛教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对我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其特殊传播形式方面做了进一步分析和归纳。第三节雍和宫的制度特点,自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以来,它有其不同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的制度,即政教分离的管理方式,在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清皇对这一制度的充分利用不仅使雍和宫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超越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对藏传佛教从青藏高原传入我国内地提供了政策方便。最后本节也对雍和宫的功能及其历史地位也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第四章,雍和宫的现状。本章主要从雍和宫的寺院教育制度、雍和宫的建筑及寺内供物、雍和宫的重建及经济管理等方面来加以阐述和分析雍和宫的现状问题,进而对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传播形式做了初步探究。在清代,雍和宫上设“总管驻京喇嘛印务处”,主要负责人为正、副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即直接行使政教两权的上层喇嘛。管理京城及附近藏传佛教寺院,并接待来京僧人。而雍和宫总堪布,即寺院主持人,全盘主管雍和宫教务,又称“坐床堪布”。其下设“管理雍和宫事务扎萨克喇嘛”,即辅佐扎萨克喇嘛办理事务的上层喇嘛,负责管理庙内的一切事务。如总堪布不在京城,他可代理职权。在扎萨克喇嘛之下,又分为管理寺院宗教、财务等事务的“苏拉喇嘛”四名,其下为“德木奇”和“格斯贵”各二名。而管理教务的称为“教习苏拉喇嘛”,主要负责教授经典等。雍和宫改建藏传佛教寺院之初,寺院教育主要以传统藏传佛教寺院的显宗扎仓、密宗扎仓、医学扎仓、时轮扎仓等四大扎仓来进行教育的,并规定将每个扎仓的经师(堪布)必须从拉萨三大寺中选派,其寺僧人主要有蒙古族构成,历史上雍和宫僧人人数最高达五百人。然而,随着历史发展沿革,自1981年雍和宫对外开放以来,由雍和宫庙务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庙内的宗教事务,看护殿堂,接待工作及全体僧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事宜。庙管会内设住持一名、副住持一名、管家一名、副管家两名,正副格斯贵两名、文赞两名,另外还有数名庙管会委员,共同管理庙内的宗教事务,当前寺院教育管理已从传统藏传佛教经院式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为现代性教育管理方式,其教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经典为主的传统教授方式也已失传,如今寺内僧人主要学习课程除了学习藏传佛教基本佛教理论外,同时还兼学汉语、外语等现代学科。雍和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其主要建筑有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曼达嘎楼,昭佛楼,戒台楼、班禅楼等独具汉藏建筑风格的殿宇。另外,寺内各殿堂供有众多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被誉为雍和宫木雕工艺三绝,以大、奇、精著称。寺内藏品中,具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大德高僧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近代以来雍和宫几经挫折,寺内建筑及文化受到了各种损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这座古庙极为重视,多次拨款进行修缮,使这座坐落在北京最大藏传佛教寺院得以其神秘、博大、灿烂的姿态向世人彰显着汉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悠久历史。同样,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雍和宫经济管理方式也从传统的寺院独立管理模式转变为寺内行政组织管理处及其隶属上级财务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管理的经济管理方式,已形成与当前雍和宫旅游经济相适应的独特寺院经济管理模式。 第五章,结论。对论文的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观点、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概括和归纳。
【关键词】:雍和宫 藏传佛教 大都市 传播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47
【目录】:
  • 藏文摘要3-5
  • 摘要5-10
  • 目录10-14
  • 正文14-100
  • 参考文献100-103
  • 附录103-118
  • 后记118-11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祥;;雍和宫的法舞[J];海内与海外;2007年10期

2 马佳;;清代北京民俗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J];西藏研究;2006年02期

3 张敏;康建国;;从衣单口粮制度看清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索南才让;;走出雪域的藏式佛塔[J];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01期

5 李立祥;;北京雍和宫的新春“法舞”[J];中国宗教;2010年02期

6 邓建新;;论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的文化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立祥;;雍和宫喇嘛的生活[J];海内与海外;2008年10期

8 达尔基;;京都宝刹雍和官(外一篇)[J];草地;1997年04期

9 邢莉;;藏传佛教的傩戏在当代的展演——以北京雍和宫2007年跳“查玛”为个案[J];文化遗产;2009年04期

10 向华娟;;略论清中期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的发展[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昌鸣;;青海东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平面格局[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2 李臻赜;;浅谈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特点[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3 唐吉思;;蒙古族地区佛教发展的特点及基本趋向[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崇文;;北京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5 方晓风;;紫禁城后宫宗教建筑和空间初探[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6 ;北京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成功穿越地坛[A];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新发展——《都市快轨交通》理事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家鹏;;清皇家雅曼达噶神坛丛考[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8 吴建雍;;清代京师民间宗教习俗[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9 廖育群;;形之上下话遗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10 申庆梦;;超浅埋电力隧道与既有电力沟采用暗三通相接的设计与施工[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彦雄;舟曲努力推进藏传佛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建设[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1年

2 后卓霞;卓尼建立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考核监督评议机制[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1年

3 记者 毛翠香;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N];青海日报;2010年

4 王芝莲;卓尼出台藏传佛教寺院及僧人维稳工作责任追究办法[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1年

5 王大方;一部藏传佛教寺院艺术研究的力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记者 王朝霞;全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推进会召开[N];甘南日报(汉文版);2010年

7 李立祥;十世班禅大师在雍和宫[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张晶 栗维健;乾隆年间雍和宫改建庙宇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刘婧;北京雍和宫:庄严宏伟的藏传佛教寺庙[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记者文毛却;我州召开藏传佛教寺院“三项教育”活动动员大会[N];海南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莉霞;核心—边缘: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塔娜;雍和宫寺院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李勤璞;蒙古之道[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陈玮;色科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邵陵;反省与求证:四川藏区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D];南京大学;1997年

10 王海晶;东北、内蒙古地区三个古代人群分子遗传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泽加;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刘川;论藏传佛教寺院财产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索南才让;乡村藏传佛教寺院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及其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高倩如;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周双进;甘肃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徐双明;安多古刹—叶尔巴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楚岭伟;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栗广社;雍和宫佛教文化产业的人类学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代平;雍和宫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力及市场开发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巴尔登;试探《贡唐教诲》的教育思想及其艺术特点[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3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