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试论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

发布时间:2017-05-23 21:11

  本文关键词:试论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至唐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僧界和俗界都形成了对佛教偶像的多元崇拜,其中以崇拜观音菩萨最为突出。根据唐代两京地区高僧大德所翻译的观音经典和龙门石窟保存的观音像、造像题记来看,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唐代两京地区僧界信仰观音主要表现在翻译各种类型的观音经典以及开展具体的信仰观音的实践活动。在唐代,以长安和洛阳为译经中心,高僧大德通过翻译救难型、智慧型、往生净土型及密教观音经典,逐渐丰富了观音的形象,扩大了观音的救难范围,完善了观音的救难智慧,明确了观音的修行法门。在翻译经典的同时,高僧大德以观音的救难本质为核心,展开了信仰往生净土型观音和密教观音的宗教实践活动,这些宗教实践主要体现在:僧侣在龙门石窟为“天皇天后”、亡父母、“法界众生”造观音像或“西方三圣”像,祈求观音救现世难,接引亡者往生净土;念不同的密教观音咒语,达到为他人治病、驱鬼,为国家祈雨、护国等现实的目的。 第二,唐代两京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有脱离佛教观音经典束缚的倾向,佛教中国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与唐代僧界较多关注观音经典的义理不同,俗界更多地推崇观音的“救难”本质和“应验”特效。唐初受法华宗和华严宗影响,俗界多通过念观音名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灾难等;随着大众化的净土宗的兴起,俗界又多通过造“西方三圣”像来达到既希冀观音能解决现世的苦难,又能接引亡者至西方净土的目的;受密宗影响,俗界的观音信仰又呈现杂糅态势,主要是通过念观音咒或绣密教观音像以达到救难消灾或往生净土的愿望。宫廷画家还根据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完全中国化的观音形象。 第三,在唐代,观音已经发生由男到女的性别转换,表现在两京地区女相观音增多。唐代前期的观音形象虽现女相,但胸部不突出,有些还带有男性的胡须。到了唐中后期,观音形象多呈现完全的女相,少见男相。观音由男变女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既是统治者的利用与倡导的结果,又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的大势所趋;既有观音变身女相的经典依据,又有广大女性信仰者的推动;既有观音的慈悲救赎特性,还有中国人独特的审美需求。经过性别转换的女性观音成为所有人的救主,直到今天在中国仍然广受欢迎。
【关键词】:僧界 俗界 观音信仰 女相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节 研究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状况9-11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1-14
  • 第一章 唐代两京地区僧界的观音信仰14-26
  • 第一节 唐代两京地区高僧所译观音经典14-21
  • 一、救难型观音经典14-16
  • 二、智慧型观音经典16-18
  • 三、往生净土型观音经典18-19
  • 四、密教观音经典19-21
  • 第二节 唐代两京地区僧界信仰观音的实践活动21-26
  • 一、信仰往生净土型观音的实践活动21-23
  • 二、信仰密教观音的实践活动23-26
  • 第二章 唐代两京地区俗界的观音信仰26-42
  • 第一节 救难型观音信仰26-29
  • 一、观音救人世间诸难26-27
  • 二、观音救难扩大至动物界27-28
  • 三、龙门石窟中的救难型观音造像28-29
  • 第二节 往生净土型观音信仰29-35
  • 一、为健在父母、亲属和亡故父母祈福29-32
  • 二、为法界众生祈福32-33
  • 三、为统治者和师僧祈福33-35
  • 第三节 杂密型观音信仰35-38
  • 一、以救难为主的密教观音信仰36
  • 二、以往生净土为主的密教观音信仰36-37
  • 三、持咒驱鬼治病的密教观音信仰37-38
  • 第四节 完全中国化的观音信仰38-42
  • 一、等身观音像的流行39-40
  • 二、向观音祈求生子的灵验40
  • 三、艺术的塑造衍化—水月观音40-42
  • 第三章 唐代观音形象的定型及其定型的原因42-54
  • 第一节 唐代观音形象的定型42-44
  • 一、观音造像形象的定型42-43
  • 二、唐代画家笔下的观音形象43-44
  • 三、唐代文人笔下的观音形象44
  • 第二节 唐代观音变为女相的原因44-54
  • 一、观音变身女性的经典依据45-46
  • 二、武则天的利用与推动46-47
  • 三、观音慈悲精神与母亲慈爱品质的吻合47-48
  • 四、女性观音更能满足广大男女信徒的需求48-50
  • 五、唐代两京地区俗界审美观的需求50-51
  • 六、观音呈现不完全女相的原因51-54
  • 结语54-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哲;普陀山观音造像艺术的“东海话语”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年

2 何昭旭;民国时期的观音信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9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c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