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圆成”之于佛家是追求功德成就圆满,而之于儒家则崇尚道德至善,追求成己成人、平治天下的圣人境界。儒家自我修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探求真、实现善、创造美的过程,最终追求达到一种自我内在超越的人格境界,这种境界是真善美合一圆成的审美境域。本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从自我的圆成问题入手,探究儒家思想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的生成及特点,体悟儒家美学所蕴涵的人的生命之无穷意蕴。文章分为引言、主体三章、结语等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 第一章,自我圆成的思想基础。从佛教“圆成”概念入手,通过介绍和比较康德与牟宗三对圆善问题的解决方法,厘清“圆成”的含义,对儒家圆成思想进行简单导入。圆满的善是道德至善理想的达成,亦是真、善、美融合为一的状态,也就是真善美的圆成。审美以道德为主导和提挚的基本定位使得“圆善”不仅是道德行为的理想境界,也是审美活动的理想境界。“仁”是儒家美学的核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并体现出独特的生命存在的价值,道德实践及道德自我成就,是生命创造达至圆成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儒家审美修养、审美和谐与审美超越等三个方面的内容,阐述先秦儒家自我圆成审美境域的生成过程及特点。儒家注重“自我”修养和伦理人格的健全,重视“自我”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实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万物、自我的身与心的和谐,最终构建一种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诗意共存的整体和谐,这是一种人生的圆融之境。儒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和谐之境域,即真善美合一圆成之境。 第三章,自我圆成的当代意义。自我“圆成”的审美思想中所体现的主体思维,关注主体自身,体察客体,追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使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儒家从人生的角度关注美的问题,给现代美学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人文导向;儒家通过“仁”的道德实践来加强自身修养的美学体系,则成为后世中国人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思想渊源,对民族审美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通过对生命创造和生命体验的道德诠释,找寻生命意蕴的本质内涵,使人在审美观照中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突破各种现实的束缚和狭隘的人生局限,从而带来生命的自由解放和人生境界的圆融提高,直指人的生存意义,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审美化生存模式。
【关键词】:儒家 自我圆成 审美 人格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一、选题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方法11-13
- 第1章 自我圆成的思想基础13-28
- 1.1 圆善与真善美之圆成13-17
- 1.1.1 道德的最终追求——圆善13-15
- 1.1.2 真善美之圆成15-17
- 1.2 仁道精神与"为仁由己"17-26
- 1.2.1 儒家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系统17-22
- 1.2.2 儒家作为过程的"自我"22-26
- 1.3 自我的圆成26-28
- 第2章 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28-51
- 2.1 自我圆成与审美修养28-34
- 2.1.1 儒家自我修养29-33
- 2.1.2 修养与审美33-34
- 2.2 自我圆成与审美和谐34-41
- 2.2.1 "中和"的审美理想34-36
- 2.2.2 "中和"之美的三个向度36-41
- 2.3 自我圆成与审美超越41-51
- 2.3.1 天道与性命融通:"内在超越"的依据41-43
- 2.3.2 "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43-51
- 第3章 自我圆成的当代意义51-55
- 3.1 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指向51-52
- 3.2 对现代美学建构的启示52-53
- 3.3 对民族审美人格的影响53-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国增;;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刘晓燕;;浅谈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的和谐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果;李天道;;先秦儒家的生态美学观及其构成态势[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周瀚光;先秦儒家与古代数学[J];齐鲁学刊;1986年05期
7 王应常;;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J];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8 许亚非;析孔孟荀的义利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陈爱珠;重义轻利,鉴古启今——先秦儒家义利思想探说[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0 赵吉惠;读商国君著《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温克勤;;先秦儒家伦理精粹与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锐;;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与21世纪新人[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涛;;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批判与继承[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梅汝莉;李生荣;;先秦儒家与科技教育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启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4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5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乐爱国;孔孟儒学与科技[N];光明日报;2007年
8 郭沂;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韩喜凯;吸取儒学思想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向东;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D];天津大学;2012年
2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彩;先秦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尚伟;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王彬;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5 文之峰;巴别塔的建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康华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蒋龙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自我圆成的审美境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