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太原龙山元代道教石窟男性服饰的时代特点

发布时间:2017-06-10 22:03

  本文关键词:太原龙山元代道教石窟男性服饰的时代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首先对太原龙山唐、元两代道教石窟的男性服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和道教文献记载,对太原龙山元代道教石窟的男性服饰及其主要装饰物进行了分析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 一、绪论该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做了一一阐述。其中,特别对《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一书关于太原龙山唐、元两代道教石窟的年代划分、各人物的基本穿着情况等信息进行了认同性的概述,这些信息由此成为本文重要的立论基础。 二、考察这一部分主要对太原龙山唐、元两代道教石窟中的男性服饰进行详细的考察,其中包括全部天尊、真人及部分小童子、侍女雕刻(包括圆雕和浮雕)的主要服饰和一些典型装饰物。通过分窟的方式,主要对各个形象的内衣、中衣(褐)、外衣(帔)、绅带、冠等几部分进行描述。 三、分析这一部分和以上描述部分同属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参照元代之前文献记载及太原龙山元代道窟人物服饰图像,并着重从服饰制度和服饰样式两个方面对太原龙山元代道窟人物服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对。 本章节分为三部分: (一)通过对与传统服饰相关考古事实和文献记载的分析,得出结论:太原龙山元代道窟的冠、幞头(巾)的形制变化、基本等级制度都是从前代继承借鉴而来的;各道窟天尊、真人,上着褐(衣),下着裙(裳),外罩帔,符合传统服饰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天尊、真人的服饰显示出至尊华贵的特点,童子和侍女的服饰则趋向于短小精干且实用,而元代各窟道童窄袖衣裤及真人的裤,他们的衣饰既有上衣下裳的影子,也兼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他们的服饰是在传统服饰形制序列内做延续并加以继承和改进的;元之前的褐一般为社会地位较低者穿用,唐、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或是僧侣也有穿用,仅从穿着者的身份而言,太原龙山元代道窟当中一般天尊和真人穿褐也体现了对前代的继承;腰部饰物特别是绅带,不仅出现很早沿用很广,而且绅带与人物身份等级相关,太原龙山元代道窟的绅带不仅沿用了元代之前绅带的基本样式,而且体现着佩戴者的身份等级的不同,说明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的装饰部分在继承借鉴基础上也存在发展变化。 (二)查阅南北朝时期与道服相关的道教文献记载,主要有《陆先生道门科略》、《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以及梁或隋代所出《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陆先生道门科略》的记载大致可以认为是南北朝道服制度的开始,陆修静的道服制度已明显与旧的道服制度有了不同。之后的《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在《陆先生道门科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使南北朝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服制度。梁或隋代所出《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在南北朝道服制度的基础上对各阶道士服饰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描述,而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也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记载基本一致,同样没有脱离南北朝形成的一套道服制度的范式。将南北朝至元代之前所记载的道服制度分别进行分析,将之与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制度进行比对,由此得出结论:元代及元代之前的道服基本承袭了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服制度,基本没有改变。 (三)从太原龙山石窟雕刻的材质出发,将其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服饰进行比对,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太原龙山元代道窟冠、衣、鞋及色彩的推论,如在所表现题材接近的情况下,永乐宫壁画比砂砾岩材质的太原龙山石刻保存的服饰信息更多;太原龙山石刻天尊、真人存在笏手板之类的饰物;太原龙山石刻天尊、真人所着冠、褐、帔、裙等的样式可以永乐宫壁画人物服饰形成对照;太原龙山元代道窟各人物服饰,在修建之初不仅有色彩,而且华美非常;太原龙山元代各个道窟,其天尊服饰色彩大致应该以紫、浅黄、深黄、土红为主色调,真人服饰还可能配以较多的褐色,道童及侍女服饰的颜色可能以褐色为主。这些推论均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和修缮提供了可能的依据。 四、结论经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无论从传统服饰的发展形制,还是从道教内部本身的服饰制度来看,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于制度和具体服饰样式两个方面:如天尊、真人服饰对前代上衣下裳基本形制的继承,对南北朝形成的道服制度的继承,且变化不大;绅带等服饰装饰的局部样式继承前代,但整体样式的变化较大,所以其男性道服的时代特点是一种继承借鉴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太原龙山 元代 道教石窟 继承借鉴 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5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17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4-16
  • 1.2.1 国内研究动态14-15
  • 1.2.2 国外研究动态15
  • 1.2.3 文献综述15-16
  • 1.3 主要研究内容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太原龙山唐、元两代道窟服饰考察17-29
  • 2.1 太原龙山五个元代道教石窟人物服饰考察17-27
  • 2.2 太原龙山两个唐代道教石窟人物服饰考察27-29
  • 第三章 太原龙山唐、元两代道窟服饰的艺术特点29-31
  • 3.1 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的艺术特点29-30
  • 3.2 太原龙山唐代道窟服饰的艺术特点30-31
  • 第四章 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与历代考古事实及文献的对照31-54
  • 4.1 太原龙山元代道窟服饰与中国历代服饰的对照31-44
  • 4.2 有关道教服饰的文献记载44-49
  • 4.3 太原龙山元代道窟人物服饰与永乐宫元代壁画人物服饰的相互比对49-54
  • 4.3.1 将太原龙山元代道窟人物服饰与永乐宫壁画人物服饰进行比对的必要性49
  • 4.3.2 从永乐宫壁画人物服饰得出的关于龙山元代道窟人物服饰的推论49-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7
  • 发表文章目录57-58
  • 致谢58-59
  • 个人简历59-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李凤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年05期

2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J];文物;1978年03期

3 彭浩;;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大批战国时期丝织品[J];文物;198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太原龙山元代道教石窟男性服饰的时代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0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40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