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1931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07:06

  本文关键词:1931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朝末期至民国前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跨时代的转变。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吴耀宗作为一名基督教自由派的神学思想家,与同时期其他思想家相比,吴耀宗表现出更强烈的社会关怀与爱国热忱。1931年前吴耀宗的神学思想奠定了其一生的神学思想的基础。本文尝试将吴耀宗置于1931年前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探析所处时代对吴耀宗神学思想造成的影响,着重探讨其对时代的因应。 从本文出发,首先分析吴耀宗的生平及与基督教的渊源,从中看出吴耀宗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走向基督教事业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由怀疑到皈依,再到投身基督教事业的不凡人生追求;其次,通过理清吴耀宗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上帝观和耶稣观,发现他的神学思想中一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即从宇宙观和人生观体认到上帝并证明上帝的存在,进而将上帝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科学”、“唯物”做出调和。同时,上帝是爱,,耶稣表明了这个爱的原则,成为真理的化身,理想的生存方式便是奉行着爱的原则,才可以拯救社会,到达所谓在地上就可以实现的天国。对于基督教的此种理解也体现了吴耀宗神学思想的理性与“去神秘化”。再次,通过对其神学思想来源——唯爱主义运动、社会福音运动的梳理,反映出吴耀宗构建自己神学思想的独特体系,便是将爱的原则贯穿始终、传播社会福音。以上种种在于揭示吴耀宗神学思想的处境化、实践性与社会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基督教思想。 吴耀宗激进的神学方式似乎与传统基要派的神学理解相差甚远,但是他对神学解释和运用方式却更易被没有西方宗教背景的中国社会和知识界所接受,对吴耀宗的神学思想的反思,对于当今基督教如何处理与社会变化的关系等仍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吴耀宗 神学思想 社会福音 唯爱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3
  • 第一章 1931 年前吴耀宗与基督教的渊源13-21
  • 一、 早期教育经历(1893-1913)13-14
  • 二、 从入会到入教(1913-1919)14-16
  • 三、 基督教事业(1919-1931)16-21
  • (一) 初奉青年会16-17
  • (二) 发起基督教学生运动17-21
  • 第二章 1931 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33
  • 一、 上帝观21-25
  • (一) 上帝是存在的21-23
  • (二) 上帝信仰的可调和性23-25
  • 二、 耶稣观25-33
  • (一) 耶稣是真理的化身26-27
  • (二) 耶稣之“爱”与“天国”27-33
  • 第三章 1931 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的主要来源33-39
  • 一、 唯爱主义运动33-35
  • 二、 社会福音运动35-39
  • 第四章 1931 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的特征39-45
  • 一、 “处境化”的神学理解39-40
  • 二、 “实践性”的神学方式40-42
  • 三、 “社会性”的神学原则42-43
  • 四、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9
  • 后记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锡禹;;主啊,你是我的救主——吴耀宗先生研究之一[J];金陵神学志;2008年02期

2 陈永涛;;“大时代”中的神学思考——吴耀宗处境化的神学方法[J];金陵神学志;2009年01期

3 汤士文;;浅探吴耀宗的真理观[J];金陵神学志;2003年02期

4 严锡禹;;对于耶稣的经验——吴耀宗先生研究之二[J];金陵神学志;2008年03期

5 陈永涛;;“没有人看见过上帝”——浅探吴耀宗科学的上帝观[J];金陵神学志;2009年02期

6 李颜伟;;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成祖明;;一生追求实践爱和真理的吴耀宗先生[J];天风;2006年17期

8 丁光训;今天我们向吴耀宗先生学习什么[J];天风;1997年09期

9 傅先伟;;学习爱国爱教的典范——吴耀宗[J];天风;2010年09期

10 曹圣洁;;重读吴耀宗先生喜爱的两节经文[J];天风;2010年10期


  本文关键词:1931年前吴耀宗神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492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