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地质储存中CO_2-流体界面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0:16

  本文关键词:CO_2地质储存中CO_2-流体界面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O_2地质储存 分子动力学模拟 界面张力 界面特性


【摘要】:CO2地质封存是最具前景的温室气体CO2减排方法之一,其储层选址有深部盐水层、油气藏等。在CO2注入储层的过程中,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Interfacial tension,简称IFT)直接决定了封存安全性指标、注入能耗及最大存储量,因此流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及界面性质是CO2储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实验已测得了CO2-盐水系统中IFT随盐成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油气藏中混溶态(CO2+原油)-盐水的IFT随CO2浓度的变化关系,但是未对其变化的物理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简称MD模拟)是物理化学过程机理研究的重要工具,可观测到实验难以测得的微观结构及特征。因此,开展CO2-流体系统IFT变化机理及界面特性的MD模拟研究,可更好地阐述地质存储中IFT现象产生的本质,为其变化过程的预测提供依据,对CO2存储效率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利用MD模拟的方法开展了CO2-盐水界面中盐成分对IFT的影响研究。以343K、20MPa下的CO2-NaCl、CO2-CaCl2和CO2-(NaCl+CaCl2)混合盐界面作为研究对象,从原子特性参数和离子强度等方面探讨了影响IFT变化的因素,并进行了IFT变化规律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单一盐离子的影响中,大约80%的IFT变化是由阳离子电荷数引起的,其次势能阱深度的影响较大NaCl和CaCl2界面IFT增加值随离子强度成线性变化,且其斜率相近,说明离子产生的电场对IFT的影响是具备量化条件的;在不同混合盐摩尔比下,单位离子强度IFT增值基本上趋于一个定值,由此总结出了CO2-强电解质盐溶液系统的IFT预测公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其次,开展了300-373K和4-30MPa范围内CO2-NaCl系统界面IFT的MD模拟研究,分析了CO2体相密度、物质界面过余量、界面分子平均取向角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IFT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关系,尤其是压力拐点Pplateau的存在原因。CO2体相密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其增大趋势在Pplateau时变缓,导致了界面上水分子的受力产生变化,引起了IFT的改变;压力升高,CO2的界面累积量和离子的界面驱离量都呈现增大的趋势,离子在界面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Pplateau的取值呈现出与盐成分无明显联系的现象;界面上CO2分子与水侧水分子的排布规律与T型CO2-水界面化合物的结构相符,且P"gPplateau时水偶极更加倾向于指向水相,水合物的表面活性剂特性更明显,造成了IFT随压力的变化趋势,导致了Pplateau的存在。最后,以易于模拟的正己烷作为原油的代表,进行了油气藏中混溶条件下CO2.原油-盐水界面的初步研究,分析了330 K、20 MPa时混溶相中不同CO2浓度XcO2下(CO2+正己烷)-NaCl溶液系统的界面微观性质。结果发现,当XCO2升高时,界面厚度和粗糙度都增大,这说明分子渗透更深,分子热波动引起的毛细波纹更短,CO2分子取代正己烷与水分子形成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IFT的降低;当XCO2=62.5%时,即C02与正己烷质量比趋近于1:1时,CO2的界面累积量及正己烷的驱离量都达到最大值,C02的表面活性剂效应最强烈;界面厚度内各分子的取向倾向规律都随着XCO2的增大而减弱,这是由于CO2分子在界面的绝对密度分布增加而造成的,分子取向倾向性的降低再次证实了CO2和水分子间的作用力比正己烷与水之间更强烈。
【关键词】:CO_2地质储存 分子动力学模拟 界面张力 界面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1;X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主要符号说明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课题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CO_2在盐水层中存储的IFT实验研究12-14
  • 1.2.2 CO_2在油气藏中存储的IFT实验研究14-15
  • 1.2.3 流体界面的分子模拟研究15-17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17-18
  • 1.3.1 研究目的17-18
  • 1.3.2 研究内容18
  • 参考文献18-22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方法22-32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22-23
  • 2.2 物理模型23-25
  • 2.2.1 分子势能函数23-24
  • 2.2.2 分子力场模型24-25
  • 2.3 几何模型25-27
  • 2.3.1 几何建模25
  • 2.3.2 周期性边界25-26
  • 2.3.3 位能截断26
  • 2.3.4 NP_ZT系综条件26-27
  • 2.3.5 速度初始化及算法27
  •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27-29
  • 2.4.1 IFT计算28
  • 2.4.2 吉布斯界面28
  • 2.4.3 界面过余量计算28-29
  • 2.4.4 分子取向参数计算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参考文献30-32
  • 第三章 盐离子对CO_2-盐溶液界面IFT的影响研究32-41
  • 3.1 单一盐成分对IFT的影响研究32-35
  • 3.1.1 阳离子电荷数32-33
  • 3.1.2 其他原子特性参数33-34
  • 3.1.3 离子强度34-35
  • 3.2 混合盐离子对IFT的影响研究35-39
  • 3.2.1 混合盐系统IFT的变化规律35-36
  • 3.2.2 离子强度对混合盐IFT的影响36-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参考文献40-41
  • 第四章 温度及压力对CO_2-盐水界面IFT的影响研究41-47
  • 4.1 计算结果验证41-42
  • 4.2 计算结果分析42-46
  • 4.2.1 CO_2密度及溶解度42-43
  • 4.2.2 界面物质过余量43-44
  • 4.2.3 界面分子取向角度44-46
  • 4.3 本章小结46
  • 参考文献46-47
  • 第五章 混溶态(CO_2+正己烷)-盐水界面微观特性研究47-55
  • 5.1 计算结果验证47-49
  • 5.2 计算结果分析49-53
  • 5.2.1 界面厚度及粗糙度49
  • 5.2.2 界面过余量49-51
  • 5.2.3 界面分子取向概率51-53
  • 5.3 本章小结53
  • 参考文献53-55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55-57
  • 6.1 全文总结55-56
  • 6.2 展望56-57
  • 致谢57-58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祝霞;;量子分子动力学研究从熔合-裂变到碎裂的过渡[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9年00期

2 史友进;准分子动力学[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王汉奎;张雄;刘岩;;并行化光滑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其与分子动力学的耦合[J];计算物理;2008年06期

4 鲁红权;张俊乾;;基于机群的并行分子动力学裂纹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于万瑞,刘戈三;固体中冲击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8年01期

6 张春斌;物态方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1989年01期

7 王继海,张景琳;二维晶格中激波的传播和自由面反射的分子动力学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1989年01期

8 陈致英,丁家强,蔡锡年;双原子分子晶体振动弛豫过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力学学报;1989年01期

9 段文山;激波在晶格中传播的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10 龚新高,郑庆祺,何怡贞;硅原子集团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英永;吕守芹;霍波;龙勉;;利用力致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剪切流场[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志勇;刘海燕;施蕴渝;;分子动力学与粗粒化模型相结合提高采样效率的方法[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春华;孙庭广;陈慰祖;王存新;;谷氨酰胺结合蛋白与谷氨酰胺结合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周圆兀;;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酶柔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昌建;李德昌;季葆华;;蚕丝蛋白β片结构破坏动力学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李有勇;侯廷军;;聚乙二醇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用于药物传递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王传奎;孟庆田;;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场下分子动力学行为的含时理论研究[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中洁;石婷;朱维良;罗成;蒋华良;;沉默调控因子SIR2酶催化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高凤凤;苑世领;;泡沫破裂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10 袁泉子;赵亚溥;;微柱阵列亲液表面的润湿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蛋白质的分子动力学基础[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QCDoC上研究 分子动力学[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ekalign Terfa Debela;金属熔体凝固和形核过程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孔红艳;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结构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宋佳宁;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会军;气体低温形核与生长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洋;合金固液界面动力学与纳米体系结构和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遵敬;蒸发与凝结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及实验[D];清华大学;2002年

7 朱孟兆;油浸绝缘纸热老化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信力;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门控机制的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童宇;Bi_2Te_3热电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衍;几种重要蛋白结构特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汉卿;基于分子动力学单晶铝纳米切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梁文甫;含有裂纹的核级管道的LBB分析及其微观裂纹分子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黄新颖;基于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的新型抗肿瘤CombretastatinA-4类似物的分子设计[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4 李东旭;铝和铁表面自扩散的分子动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5 黄超;Fe-Al体系扩散相关性质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赵二正;有机物插层氧化石墨的分子动力学计算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7 简健昆;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铝材料力学性能及循环外载对其影响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樊淋;基于Peridynamic理论在材料可靠性数值方法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9 王俊杰;高压下金属铜、铁、铝的弹性和热力学性质计算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10 付宗;碱基分子的结构及振动性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1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101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