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海与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关系
发布时间:2017-11-21 04:12
本文关键词:古南海与南海海盆的构造演化关系
【摘要】:南海地区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受西部的特提斯构造域与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叠合影响,具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其资源环境效应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对南海海盆及其周缘的岩石圈深部结构、浅表构造变形、岩浆作用、沉积盆地演化、洋盆扩张时代、古地磁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为理解中新生代南海地区的行为提供了极好的约束。古南海是南海海盆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构造单元,但是前人建立的众多关于南海海盆演化的模式里,并未明确古南海,尤其是消亡过程,对南海海盆演化过程的作用,对古南海的位置、属性及古南海俯冲-碰撞过程的记录、时间、方式、机制也缺乏相关的研究,可这恰恰是东南亚板块重建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古南海活动陆缘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洋壳残片等俯冲-碰撞物质记录,结合加里曼丹西北部地区的构造解析,确立了古南海俯冲、消亡的基本特征,与南海海盆打开、扩张、消亡的构造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古南海构造演化与南海海盆成因及演化的关系,从而揭示新生代东南亚演化的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古南海是晚中生代发育在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过渡部位的边缘海盆。通过加里曼丹北部的蛇绿混杂岩、岩浆岩及沉积建造分析,发现侏罗纪-白垩纪时在加里曼丹北部地区存在一个古南海洋盆,其在晚白垩世以来开始向南部加里曼丹地块下俯冲。2.古南海演化表现为自西向东“剪刀式”碰撞拼合的特征。晚始新世,西巴兰线西侧的卢卡尼亚地块与西南加里曼丹地块沿卢帕尔缝合线发生碰撞,在沙捞越、加里曼丹中部及沙巴南部地区表现为Rajang群上部的显著的区域不整合面。该次造山运动之后,整个沙捞越地区的沉积环境由深海变为浅海。而此时,沙巴地区仍发育深海浊流沉积的西Crocker群,直到早中新世时,西巴兰线东侧的南沙地块与加里曼丹地块碰撞,最终导致残余的古南海消亡,在沙巴地区表现为西Crocker群上部的区域不整合面。3.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为32-16 Ma,且具有从北东到南西渐进式的扩张特征。23 Ma为南海海盆演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裂陷作用终止,对应洋中脊发生向南的跃迁后,西南次海盆的开始打开,在南海南部盆地群中表现为明显的不整合面T60。4.南海海盆主体是在32-16 Ma期间东亚大陆边缘在右行张扭应力场下发生裂解形成的。但古南海向南俯冲的拖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沙-巴拉望微陆块向南裂离并最终形成南海。在早中新世(23 Ma),古南海俯冲殆尽,南沙地块与加里曼丹地块碰撞,但南海海盆仍在扩张。直到中中新世(16 Ma),澳大利亚板块持续的向北运动,东亚陆缘由右行张扭体制转变为左行压扭体制,导致南海海盆最终停止扩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继远;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J];广西地质;1987年02期
2 汪寿松;加强对鄂尔多斯及其相邻地区沉积与构造演化的研究[J];地球科学信息;1988年03期
3 张守仁,万天丰;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4 董秀伟;陈春燕;李清辰;王万鹏;符瑞祥;王风英;;莘县凹陷构造演化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20期
5 张以,
本文编号:1209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0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