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水岩溶湖生态系统沉水植物退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4:36

  本文关键词:广西灵水岩溶湖生态系统沉水植物退化机理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生态系统 灾难性突变 水生植被消亡 附着藻类 絮凝


【摘要】:湖泊生态系统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国湖泊生态系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表现在水质不断下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生物资源方面多样性逐步降低,其中湖泊沉水植被退化是我国湖泊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位于广西武鸣县的灵水岩溶泉出口,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典型湖泊。近年来随着灵水湖周围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灵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虽然水质尚能达到水源地水质标准,但水生植被大面积消失,当地居民对灵水水质产生担忧。本文通过收集灵水湖水体水质理化指标、浮游动物、附着藻类、沉水植被以及武鸣区最近十年降雨量等相关资料,经过对灵水湖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历史资料调查评价,根据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突变理论,提出与灵水湖相连接的水质较差武鸣河在暴雨时期倒灌对沉水植物的消亡产生重要影响的假说,该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倒灌现象下武鸣河大量氮磷营养元素流入灵水湖,使附着在灵水湖底的苦草附着藻类大量生长,附着藻类的生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对沉水植物的生长起到了负面作用;二是雨水倒灌使得武鸣河携带大量泥沙涌入灵水湖,灵水湖属于岩溶水生态系统,水体具有高Ca~(2+)高HC03-特性,在这种特殊水体环境下,水体悬浮颗粒物絮凝加快,湖底沉积物表面的基质变得松软,此时的沉水植物难以固着,从而阻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为了验证以上假说本研究开展了对灵水湖水体原位理化指标检测以及实验室内模拟岩溶水生态系统,以期对灵水湖沉水植被的消亡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通过对灵水湖环境因子原位监测以及历史数据收集表明灵水湖水质属于地下水Ⅰ类水,与灵水湖连接的武鸣河水质属于地表水劣V类,水质较差。近五年来灵水湖的Ca~(2+)和HCO_3~-浓度在不断升高,Ca~(2+)浓度由原来的44mg/L升高到85mg/L;HCO_3~-浓度由2.4mmol/L升高到了 4.3mmol/L;且通过对浮游动物的研究表明现阶段灵水浮游动物群落种类单一仅有10种,生物量较为低下;对灵水湖底苦草叶片上附着藻类的群落分析以及生物量测定得出不同生长状态的苦草叶面上附着藻类物种共有5门21属27种,并且种间有较大差距,物种数量较少,丰富度单一。室内的生态系统模拟实验中,在相同氮磷营养条件下,Ca~(2+)和HCO_3~-的外源分别添加可以促进附着藻类生长;在相同的氮磷营养条件下,Ca~(2+)和HCO_3~-组合同时加入生态盆中相同氮磷营养盐条件下随着Ca~(2+)和HC03-浓度梯度增加附着藻类生物量增加。在岩溶水高Ca~(2+)和高HCO_3~-的环境下尽管水体氮磷浓度较低但也能引起沉水植物表面附着藻类的大量生长,相反高氮磷营养条件下附着藻类生物量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率比氮磷浓度低时较慢,这符合了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突变理论,微小的外来环境因子扰动都有可能导致系统发生稳态转变,灵水附近水质较差的武鸣河倒灌将污染物质引入灵水湖,灵水附着藻类大量繁殖,这可能导致了灵水苦草消亡,使灵水湖原有的草型稳态向藻型稳态转换。在悬浮颗粒物的絮凝研究中,对室内模拟生态系统设置的生态桶浊度和电导率进行测量,随着Ca~(2+)和HCO_3~-浓度梯度的增加,电导率下降幅度也随之增加;在对浊度的测量中,Ca~(2+)和HCO_3~-浓度梯度高的生态桶浊度下降速率较快,这便表明了在高Ca~(2+)和HCO_3~-的岩溶水环境中,悬浮颗粒物的絮凝速率较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芳;王文科;姜光辉;黄思宇;;岩溶泉口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J];地球与环境;2016年05期

2 黄秀凤;;广西武鸣灵水泉形成条件研究及保护建议[J];南方国土资源;2015年10期

3 刘国锋;范成新;张雷;申秋实;王兆德;韩士群;;藻源性黑水团环境效应Ⅲ:对水-沉积物界面处Fe-S-P循环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4 曹晶;高思佳;储昭升;王毅力;;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典型藻类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5 赵磊;刘永;李玉照;朱翔;邹锐;;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与驱动因子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10期

6 于贵瑞;王秋凤;方华军;;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基本科学问题、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J];第四纪研究;2014年04期

7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刘文斌;;洱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8 吴庆龙;邢鹏;李化炳;曾巾;;草藻型稳态转换对湖泊微生物结构及其碳循环功能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3年01期

9 王永平;朱广伟;洪大林;秦伯强;;太湖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厚度及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10 李佩;谢从新;何绪刚;黄海平;张松;;水体营养水平及附着藻类对苦草生长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裘知;王睿;李思亮;孔令为;蒋升飞;梅荣武;;中国湖泊污染现状与治理情况分析[A];湖泊湿地与绿色发展——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5年

2 刘永定;常锋毅;潘晓洁;康丽娟;李根保;王英才;沈银武;;淡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及其指导意义[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高波;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施工力学行为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8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08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e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