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泛素连接酶LRSAM1的自缔结和活性调控

发布时间:2018-04-10 16:14

  本文选题:LRSAM1 + E3泛素连接酶 ; 参考:《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泛素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形式,它在真核生物的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如蛋白降解,DNA损伤修复,免疫应答,信号传导,自噬,凋亡等。泛素化过程涉及三种酶,即E1泛素激活酶,E2泛素结合酶和E3泛素连接酶。通过这三种酶的依次级联传递,最后把泛素分子连接到特异性底物蛋白上。其中E3泛素连接酶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特异性识别作用。目前已知的人类E3泛素连接酶约有600种,它们主要分为三大类:RING型(包括RING-like型,如U-Box和PHD等)、HECT型以及RBR型。主要区别是RING型E3调控泛素分子向底物的转移是直接的,HECT型需先转移到自身的活性半胱氨酸上,再转移至底物,是一个间接的过程。RBR型E3含有多个RING结构域,转移泛素机制与HECT型类似。LRSAM1属于RING-finger型E3泛素连接酶,拥有典型的C3HC4结构。全长LRSAM1拥有723个氨基酸,包含有一个LRR结构域,两个CC结构域,一个SAM结构域和一个与活性相关的RING结构域。RING结构域与其E3活性有关,但是对其它结构域的功能作用知之甚少。并且与其它E3蛋白相比,LRSAM1蛋白的结构,功能,活性调控,定位,信号传导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LRSAM1分子自我活性调控研究是对后期一切功能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但是目前尚未有关LRSAM1蛋白的活性调控的报道。我们制备并纯化了LRSAM1的多克隆抗体,对其特异性和效价进行了评估,并用于后期活性调控实验。随后从其结构域入手,通过体外泛素化重组实验和哺乳细胞表达重组实验,分析了LRSAM1 E3活性调控过程。我们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高纯度的不含冗余tag的全长LRSAM1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体血清。用溴化氰活化的琼脂糖交联LRSAM1抗原蛋白,通过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LRSAM1多克隆抗体,对其特异性进行检测表明其特异性良好,为后期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许多E3连接酶都能形成分子间的寡聚以调控其E3功能或者活性。通过戊二醛交联试验,我们发现LRSAM1分子间也存在自缔结现象。体外实验中失活的LRSAM1ΔRING可以被野生型LRSAM1WT识别并泛素化。细胞过表达两种标签的LRSAM1,可以通过IP证明LRSAM1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为寻找LRSAM1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最小区域,通过分子间泛素化实验,我们发现LRR和CC1结构域能被另一LRSAM1分子泛素化。其中LRR可被单泛素化而CC1可被多泛素化,LRR结构域含有13个保守的赖氨酸,但是它只发生了单一的泛素迁移带,为探明此单泛素化位点,我们构建了LRR的赖氨酸突变体,通过对13个赖氨酸突变体的泛素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赖氨酸不是LRR结构域的泛素化位点。最终通过两个独立的NH2基团封闭实验表明LRR结构域的单泛素化位点发生在N端的α-NH2上。对构建的LRSAM1氨基端缺失突变体的活性检测时发现,其N端串联的结构域有明显增强LRSAM1 E3活性的作用。当LRSAM1只保留其最小活性组件RINGfinger结构域时,在相同浓度条件下,RING结构域的活性几乎检测不到,当其浓度提高至20倍时检测到泛素梯度带。当RING结构域与其N段结构域串联,其活性不断增强,并且LRSAM1ΔLRR和LRSAM1活性相当。体外实验中除分子间泛素转移被检测到外,我们还发现非活性LRSAM1蛋白的加入极大的减弱了与之重组的LRSAM1蛋白的活性,但是对野生型和LRSAM1ΔLRR没有此种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是LRSAM1蛋白的哪一部分结构调控了此种活性的下降,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单个结构域突变体和多个结构域串联突变体,并用它们与含有RING结构域的活性突变体LRSAM1蛋白进行体外泛素化重组实验,其结果表明SAM或者CC2-SAM结构域的加入能显著减弱各种LRSAM1突变体的E3活性,乃至对野生型的LRSAM1蛋白也有明显的活性抑制作用。所以我们确定单独的CC2-SAM结构有抑制LRSAM1 E3活性的作用。考虑到LRSAM1ΔRING对野生型和LRSAM1ΔLRR没有抑制作用,说明有某种结构能够拮抗CC2-SAM调控的抑制作用。通过串联突变体与LRSAM1的体外重组实验,我们发现与CC2-SAM串联的CC1结构域能显著拮抗掉此种抑制作用,而不是单独加入的CC1结构域。最后我们在哺乳细胞中过表达底物蛋白TSG101和LRSAM1相关蛋白,研究LRSAM1对于底物的泛素化是否也受到相同的调控,得到了与体外一致的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得到高质量的LRSAM1抗原蛋白,并对其多克隆抗体进行了制备,表明其拥有较好的特异性,并用于后续活性调控研究。虽然拥有LRR结构域的E3蛋白有一部分因其LRR的存在而自抑制,我们的结果表明,LRR结构域在LRSAM1 E3活性调控中没有自抑制作用。并且C端的RINGfinger结构域与其N端的结构域串联可以增大其E3活性的功能。LRSAM1分子间通过自缔结形成寡聚,这促使了分子间泛素分子的转移,即LRSAM1蛋白能与自身其它分子相互识别并促使分子间泛素化的发生。在研究这种分子间泛素化调控时,我们发现CC2-SAM结构域的额外加入能显著抑制LRSAM1 E3活性,并且只有与CC2-SAM串联的CC1能拮抗此种抑制,而单独加入的CC1结构域则没有此种作用。同时我们发现LRR结构域能通过分子间泛素分子的转移实现N端的单泛素化。
[Abstract]:Human E3 ubiquitin ligase ( LRSAM1 ) belongs to a RING - finger type E3 ubiquitin ligase . In vitro experiments , we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LRR could significantly attenuate the activity of LRSAM1 protein . In addition ,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ctivity of LRSAM1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福德;结构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2 庞尔丽;;蛋白质结构域研究进展简述[J];生物学通报;2013年03期

3 孟刚;代方银;陈聪;童晓玲;鲁成;;WW结构域及相关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J];蚕学通讯;2013年03期

4 陈建业,张f[;“溴”结构域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2年03期

5 马素参,黄海明,彭隽敏,俞强,任瑞宝,高友鹤;快速构建蛋白质结构域克隆库的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6 谢雪英;李鑫;曹晨;;基于复杂网络的蛋白质结构域组进化分析[J];生物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7 焦豫良;王淑军;吕明生;房耀维;刘姝;;多结构域酶的结构域进化关系[J];生命的化学;2012年01期

8 万一;訾静;张琨;张志敏;张月娟;王琰;王军;;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Z结构域串联体的克隆、表达和筛选[J];生物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9 戚正武;;蛋白质的结构域[J];生物科学信息;1991年02期

10 周康靖,林玉娟,傅珠玑,潘克桢;天花粉蛋白分子的结构域[J];科学通报;199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婧;敬闰宇;吴镝;李梦龙;李益洲;;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结构域预测[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孟刚;代方银;陈聪;鲁成;;WW结构域及相关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A];第十届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长振;杨俊涛;周宇;丛建波;先宏;郭林超;唐丽;吴可;;LSECtin CRD结构域的运行性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李鹏云;丁怡;吴蓓丽;舒翠玲;沈倍奋;饶子和;;FKBP52 N端结构域的晶体结构[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宋婀莉;田瑞;马素参;高友鹤;;PDZ结构域低丰度配体的筛选方法[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6 应跃斌;宋见惠;陈枢青;;大肠杆菌T蛋白独立结构域的活性研究[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丹;张君;张毓;陈慰峰;;UNC5CL表达调控及诱导表达[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美芳;丁向明;仇灏;吴士良;周迎会;;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原核与真核表达及其蓖麻蛋白样结构域同源建模[A];第八届全国复合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论文集[C];2004年

9 丰竹;张斌;刘谨;周严;周海军;彭小忠;袁建刚;强伯勤;;人ENCI的cDNA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冯延琼;石亚伟;;以PDZ结构域为靶标的中药有机小分子配体筛选[A];第三届泛环渤海(七省二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春;我学者认知一个新的蛋白质结构域[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李婵;“钻”进细胞的人[N];北京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静;环腺苷酸受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李海云;水稻白叶枯病菌磷酸二酯酶PdeR互作蛋白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魏玺;MDMX通过与p53蛋白的二次作用抑制p53 DNA结合功能的分子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许浩然;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H-NOX结构域一氧化碳结合态的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吕荟;裂殖酵母Dis31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李慧;Smurf1与PIP5K1C之间的负反馈调控在肺癌发生与肺癌转移过程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振行;人脆性X智力障碍蛋白FMRP氨基端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王海波;组蛋白修饰识别影响DNMT3A定位的结构基础和生物学功能[D];清华大学;2015年

9 王峰;一种新型转录因子MrkH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陈淑仪;艰难梭菌毒素TcdB转位结构域的功能及Tcd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玮博;Caldicellulosiruptor kronotskyensis 2002木聚糖内切酶的分子催化机理及结构域多态性[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薛丁榕;水稻白叶枯病菌c-di-GMP信号代谢酶相关基因PXO_03877和PXO_0102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龚庆天;基于结构域的基因功能预测算法开发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4 段英俊;PICK1蛋白与几种配体相互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林子玉;SpA单结构域突变体组合噬菌体文库的构建及体外进化筛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李娜娜;pSn受体在PRRSV-ADE中的作用及PRRSV感染小鼠模型的探讨[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彭统全;串联表达蛋白A/G/L Ig结合结构域及其在口蹄疫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徐曼;Cry1A类蛋白交换结构域对杀虫活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王涛涛;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的OsREP1结构域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晓盼;基于结构域的人类整合素粘附体相互作用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31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731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