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0:07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是典型的浅成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地处大兴安岭东南段,受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叠加改造存在多期成矿作用。前人基于矿物学、年代学、地质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确定了双尖子山矿床的矿化类型、成矿时期、赋矿地层及矿化相关的侵入岩体类型。但上述方法多依靠钻井采集的岩心数据,探测结果局限于1000 m以浅,成矿相关的深部地层展布、岩浆侵入范围、构造体系之间的接触关系认识不清,严重限制了成矿模式的厘定及深部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为明确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要素深部展布特征及矿集区内成矿机制,本文对双尖子山矿集区展开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本文首先对矿区内主要地质单元上采集的1043块岩矿石样本进行物性测试,详细分析了与成矿相关的侵入岩体及沉积地层的物性特征及地球物理属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侵入岩与沉积地层存在巨大的物性差异,相对于中等偏低电阻率,低磁化率,高密度的赋矿地层大石寨组泥质、粉砂质板岩,与矿化密切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呈现出高电阻率、高磁化率、低密度的相反特征。根据成矿相关要素的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对穿过双尖子山矿集区的5条大地电磁测深(MT)二维剖面及三维反演结果,巴林左旗区域1:200000重力及1:50000航磁数据三维聚焦反演结果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本文以地球物理反演数据为骨架,结合地质认识建立了3000m以浅三维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对双尖子山矿集区成矿相关要素的深部展布特征、矿床矿化模式、矿集区内有利成矿部位进行了探讨:(1)为岩浆热液型矿化提供赋矿空间的大石寨组主要出露于双尖子山矿区内及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双尖子山矿区内的大石寨组厚度不均,厚度小于1000 m,从南东向北西减薄,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出露大石寨组的厚度超过3000 m。此外,双尖子山矿区南侧第四纪覆盖区下方存在隐伏的大石寨组背斜。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高阻侵入岩基底,与兴隆山矿段成矿相关的斑状花岗岩并非垂直侵入,岩基下方向南东倾斜。与双尖山矿段成矿相关的斑状花岗岩自北西向南东侵入;(2)双尖子山矿床是与斑状花岗岩密切相关,赋存于大石寨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具有两期主成矿期复合叠加的中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兴隆山矿段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高度侵位至浅部大石寨组下方,携带的含矿热液析出,在浅部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中沉淀呈细脉侵染状矿化。双尖山矿段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沿北东向深断裂上涌,在北东、北西向共轭断裂交汇处释放含矿热液,在双尖山矿段浅部大石寨组内北东向断裂中沉淀脉状矿化;(3)矿集区内除已开采的矿床外,还有两处深部有利于岩浆热液型矿化的区域,分别为双尖子山矿区南侧地表满克头鄂博组覆盖深部及白音诺尔矿区南侧大石寨组厚层深部。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618.2;P631
【部分图文】:

地质图,地质,地层,山沟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NNE向火山岩带(许文良等,2013)。2.2研究区地质特征2.2.1区域地层大兴安岭东南段研究区三叠纪地层普遍缺失,主要出露二叠纪、侏罗-白垩纪地层。叠纪为一套完整的海相-陆相沉积地层,包括上古生界二叠纪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林西组。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地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包括侏罗纪新民组,白垩纪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部分区域二叠纪沉积地层上覆第四纪沉积薄层(图2.2.1)。图2.2.1研究区地质简图(据杜青松等,2017修改)1.上古生界二叠系沉积地层是大兴安岭东南段分布最广的地层单元,主要由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和林西组组成。

矿产分布,矿产分布,大兴安岭,铜矿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1991)。图2.2.2大兴安岭南段矿产分布及构造格局略图(据王承洋,2015;欧阳荷根等,2016修改)1.小巴音胡硕铜矿;2.神山铜矿;3.巨合铜矿;4.新农村铜矿;5.闹牛山铜矿;6.莲花山铜矿;7.长春岭铅锌矿;8.巨宝铜矿;9.巴尔哲稀有稀土矿;10.好不泌达坂铅锌矿;11.敖林达铅锌矿;12.西巴音花银铅矿;13.蒙恩陶勒盖铅锌银矿;14.毛呼都格铜矿;15.布敦化铜矿;16.脑肚木铜矿;17.浩布高铅锌银矿;18.敖脑达坝铜多金属矿;19.白音诺尔铅锌银矿;20.香山铜矿床;21.中段铅锌银矿;22.小海清锡矿;23.宝盖沟锡矿;24.安乐锡多金属矿;25.白音皋锡矿;26.雅玛吐铜矿;27.敖尔盖铜矿;28.好力宝铜钼矿;29.查木罕锡矿;30.黄岗锡多金属矿;31.大井铜多金属矿;32.台布呆铜矿;33.代铜山铜矿;34.苔莱花稀有元素矿床;35.驼峰山铜矿;36.水泉铅锌矿;37.东山湾钨锡钼矿;38.碧流台铜矿;39扁扁山铜金矿;40.哈尔楚鲁图铅锌银矿;41.拜仁达坝银铅锌矿;42.毛登锡铜矿;43.小坝梁铜金矿床;44.双尖子山铅锌银矿2.2.3区域岩浆岩大兴安岭东南段岩浆岩侵入体按时代可划分为海西期侵入体、印支期侵入体和燕山期侵入体三类(图2.2.3)。海西期岩浆岩在区域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为分布于苏尼特左旗地区的宝力道岩套和哈拉图花岗岩以及克什克腾旗北部的侵入体(石英闪长岩)(刘翼飞等,2010)。其中宝力道岩套及哈拉图花岗岩分别为310Ma及230~250Ma的海西期

大兴安岭,岩浆岩,略图,燕山


第2章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球物理特征13岩浆活动产物,克什克腾旗北部的石英闪长岩为313~323Ma之间就位的石炭纪侵入体(鲍庆中等,2007)。印支期岩浆岩侵入体分布面积较小,大兴安岭东南段已经确定的印支期岩体主要有巴音花岩体、建设屯岩体、双井子岩体、白音诺尔花岗闪长岩体等(王承洋,2015)。其中白音诺尔花岗闪长岩岩体与白音诺尔矿区的矽卡岩型矿化密切相关。图2.2.3大兴安岭南段岩浆岩分布略图(据赵一鸣等,1994;李蒙文,2006;欧阳荷根等,2013修改)1.燕山晚期花岗岩类;2.燕山晚期早阶段花岗岩类;3.燕山早期早阶段花岗岩类;4.印支期花岗岩类;5.海西晚期花岗岩类;6.海西中期花岗岩类;7.超基性岩;8.断裂;9.铜矿床;10.铅锌矿床;11.铜钼矿床;12.锡铁矿床;13.钨锡床;14.稀有矿床;15.锡铜矿床;16.银矿床;17.金矿床燕山运动时期,大兴安岭地区的岩浆活动达到高峰,大规模出露于大兴安岭东南段的中央隆起带上,在巴林左旗地区与印支期三叠纪侵入岩形成复式岩体。受古太平洋构造域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控制,大兴安岭地区燕山期岩浆侵入体呈明显的北东条带状分布。岩性以中酸性花岗岩为主,伴随少量碱性岩体。研究区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是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张梅,20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竺;杨经绥;朱永旺;熊发挥;刘钊;张仲明;;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的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地幔矿物[J];中国地质;2015年05期

2 李英杰;王金芳;李红阳;董培培;;内蒙古西乌旗梅劳特乌拉蛇绿岩的识别[J];岩石学报;2015年05期

3 马光;宫丽;王春;丁东业;;大兴安岭中南段壳幔结构特征及对矿床的控制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吴冠斌;刘建明;曾庆栋;刘铭涛;孙华山;尹占文;尹潇;;内蒙古双尖子山铅锌银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其指示意义[J];地学前缘;2014年05期

5 匡永生;郑广瑞;卢民杰;刘艳林;张少杰;李洋;程文景;;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J];矿床地质;2014年04期

6 张旗;;岩浆热液矿床最佳成矿部位探讨[J];甘肃地质;2013年03期

7 许文良;王枫;裴福萍;孟恩;唐杰;徐美君;王伟;;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3年02期

8 王五力;郭胜哲;;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J];地质与资源;2012年01期

9 江思宏;聂凤军;白大明;刘翼飞;刘妍;;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印支期成矿的年代学证据[J];矿床地质;2011年05期

10 张梅;翟裕生;沈存利;刘永慧;杨帅师;翟德高;要梅娟;王建平;王守光;高征西;张玲;;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J];现代地质;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韩松;华南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及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7年

2 王承洋;内蒙古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铅锌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吉林大学;2015年

3 欧阳荷根;大兴安岭南段拜仁达坝—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周文孝;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古生代岩浆作用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建峰;内蒙古林西—东乌旗地区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吉衡;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王长明;大兴安岭中南段喷流—沉积成矿特征与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孙兴国;内蒙古龙头山Ag-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年

9 李蒙文;天山—兴蒙造山带中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瑞杰;内蒙古西乌旗本巴图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及地质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张超;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地区白乃庙群的岩石组合、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3年

3 潘世语;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晚石炭世本巴图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4 万汉平;大地电磁测深的TE和TM极化模式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令芬;内蒙古花敖包特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徐毅;黄岗—甘珠尔庙成矿带多金属矿构造控矿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2879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879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