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微流控芯片开发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微流控芯片开发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液滴微流控又称数字微流控,该技术具有样品消耗量少、反应快、传质传热效果好、无交叉污染等优点,是微流控技术的研究热点。其应用范围涵盖分析测试、生物工程、医学分析、有机合成等尖端科技领域。微液滴生成装置作为该技术的基础,是产生大量稳定、均一微液滴的关键,而市场上现有的该种装置价格昂贵,因此开展对该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开发出一套经济实用的微液滴生成装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综述了微流控芯片及液滴形成与操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开发微流控芯片及配套装置为研究目标。阐述了微液滴的生成原理及其相关理论,包括液滴动力学的无量纲参数、润湿现象及接触角、液滴流阻的计算、Marangoni效应、液滴的界面动力学等。分析了主动法及被动法两种生成微液滴方法的异同,由于被动法用于微液滴的高通量制备,因此本文选用被动法。在上述基础上设计并加工了常规十字型、蛇型及二次分裂十字型通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此外,为保证实验过程中的气密性良好,对现有夹具进行了改进,通过在上盖加工用于插细管的孔并在底座加工用于观测的通槽使其与实验所用芯片相匹配。其次,开发出一套微液滴生成装置并实现了两种控制方案,分别为基于PC和基于单片机的控制方案。方案一硬件部分包括柱塞泵、电磁阀、步进电机驱动器、光耦隔离保护电路、串口、并口、电源、计算机、微流控芯片。软件部分用VB.NET编写,包括串口通讯程序及并口控制程序;方案二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上述基础上脱离了串、并口的控制成为一套独立的便携式装置。最后,利用所设计的芯片、夹具、研发的装置以及改进的倒置显微镜搭建了实验平台并通过调节流速成功制备出不同体积的微液滴。用COMSOL软件对微液滴生成过程及两相流速、黏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此外,还探讨了微液滴在单细胞包裹、蛋白质结晶、微粒合成、药物运输、生物PCR技术以及疾病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微流控 数字微流控芯片 微液滴 通道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1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10
- 1.2.2 微液滴的形成及操纵的研究现状10-11
- 1.3 主要研究内容11
- 1.4 研究路线11-13
- 第二章 微液滴生成及运动的理论研究13-33
- 2.1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及影响因素13-15
- 2.1.1 两相流流型13-14
- 2.1.2 流型的影响因素:14-15
- 2.2 微通道中两相流液滴动力学基本原理15-23
- 2.2.1 液滴动力学的无量纲参数15-17
- 2.2.2 润湿现象及接触角17-19
- 2.2.3 液滴流阻的计算19-20
- 2.2.4 Marangoni效应20-21
- 2.2.5 无限流场中液滴的界面动力学21-23
- 2.2.6 微通道中液滴的界面动力学23
- 2.3 微液滴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23-25
- 2.3.1 对流微通道中液滴的生成及影响因素23-25
- 2.3.2 垂直微通道中液滴的生成25
- 2.4 微液滴的生成方法25-31
- 2.4.1 主动法25-27
- 2.4.2 被动法27-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实验系统的开发及构成33-51
- 3.1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加工33-37
- 3.1.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33-34
- 3.1.2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34-37
- 3.2 基于PC的控制方案37-43
- 3.2.1 装置的硬件组成37-41
- 3.2.2 上位机程序41-43
- 3.3 基于单片机的控制方案43-48
- 3.3.1 硬件设计43-46
- 3.3.2 软件设计46-48
- 3.4 实验夹具的开发48-49
- 3.5 实验系统的构成49-50
- 3.6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液滴生成仿真与实验研究51-69
- 4.1 COMSOL软件概述51
- 4.2 仿真方法及条件设置51-54
- 4.2.1 水平集方法理论概述51-52
- 4.2.2 确定控制方程52-53
- 4.2.3 设定边界条件53-54
- 4.2.4 设置两相物理参数54
- 4.3 液滴生成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54-58
- 4.3.1 建立几何模型54-55
- 4.3.2 选择求解器55
- 4.3.3 仿真液滴生成过程及分析55-58
- 4.4 液滴生成实验、仿真及影响因素58-61
- 4.4.1 两相流速对液滴的影响58-59
- 4.4.2 连续相及分散相黏度的影响59-61
- 4.4.3 表面活性剂对所生成液滴的影响61
- 4.5 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应用61-68
- 4.6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9-71
- 5.1 总结69-70
- 5.2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A75-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伟峰;王惠民;鞠少卿;毛丽萍;陆建荣;祝文彩;;APRIL siRNA表达载体构建、微流控芯片筛选及转染优化[J];交通医学;2007年03期
2 罗国安;;芯片上的实验室——评《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J];科学通报;2008年21期
3 杨秀娟;李想;童艳丽;李偶连;刘翠;陈缵光;;微流控芯片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4 汪维鹏;周国华;;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微流控芯片电泳法同时测定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J];遗传;2009年02期
5 蔡绍皙;郭志刚;;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在生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11期
6 徐春秀;蔡龙飞;;微流控芯片平台上细胞胞吞性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张国凡;;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8 赵亮;申洁;周宏伟;黄岩谊;;集成微流控芯片[J];科学通报;2011年23期
9 姚琳;白亮;吴亮其;丁永胜;;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11期
10 王倩;董晓静;;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史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科技;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卓荣;徐涛;岳婉晴;杨梦u&;;高通量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建模,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涂琴;王建春;任丽;李立;刘文明;许娟;王进义;;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温慧;秦建华;;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5 黄和鸣;蒋稼欢;李远;贾月飞;蔡绍皙;K.-L.Paul Sung;;一种新颖的磁微流控芯片[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艳丽;陈缵光;;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在手性药物拆分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周莹;申洁;郑春红;庞玉宏;黄岩谊;;高通量集成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测试[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绵红;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慧斌;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细胞代谢及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徐涛;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在悬浮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汪志芳;生化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及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元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柳葆;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桐;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与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瑞巧;基于磁场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禽流感病毒荧光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志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瑞霞;基于透气钢的微流控芯片气动吸脱模系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于虹;集成化混合和驱动单元的微流控芯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斌;固定化酶阵列微流控芯片应用于药物代谢筛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富景林;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集成生化分析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丽潇;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和药物诱导凋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何艳;微流控芯片中功能化器件的制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绍前;面向双颗粒捕捉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玉敏;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电泳及微球制备中的研究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10 王艳;层粘连蛋白/岩藻聚糖类基膜微环境的构建及微流控芯片内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数字微流控芯片开发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0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