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07:11

  本文关键词:大沽河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大沽河作为青岛市最大的水源地,因超量开采地下水出现海水入侵问题。1998年,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在大沽河下游修建了麻湾庄截渗墙,海水入侵得到了有效阻止,但同时也使李哥庄地区残留了一定区域的咸水体。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查明咸水入侵程度和范围,预测咸水入侵的发展趋势,为合理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已有监测井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对科学可行的咸水入侵监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如下:对于大沽河咸水入侵区,矿化度可以从总体上反映饱水砂层电阻率的变化,试验获得的电阻率特征值23Ω·m可以作为研究区咸水入侵的判别标准;咸化程度和粘土层电阻率对其他各区域电阻率的测量均无明显影响,测量极距主要影响电阻率剖面的分辨率,极距越大,分辨率越低;电阻率剖面法可以准确的反映入侵界面的位置和形态,以及咸水入侵的程度和发展趋势。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通过咸淡水驱替试验建立了大沽河咸水入侵区各离子浓度、矿化度与地层电阻率的特征关系,得到研究区划分咸、淡水的龟阻率特征值,为进一步利用电阻率剖面法圈定咸水入侵范围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2)利用大比尺水槽开展咸水入侵物理模型试验,以咸水着色的方法研究了咸水入侵界面的动态变化情况,探索了入侵范围与电阻率剖面的对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将所得电阻率特征值用于判断研究区咸水入侵情况的可行性。(3)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两种不同形态的咸水入侵地电模型,经电阻率法正反演计算得到入侵界面的位置及形态;并以突变模型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咸化程度、粘土层电阻率以及测量极距对电阻率法测量咸淡水界面的影响,为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在已有的研究区地下水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沿切割盐度等值线的方向布设测线进行电阻率法现场试验,并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进一步验证了将电阻率法用于研究区咸水入侵监测的准确性。(5)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对普遍适用的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对其他区域咸(海)水入侵情况的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咸水入侵 电阻率法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监测技术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P631.3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海(咸)水入侵的理论研究现状12-13
  • 1.3.2 海(咸)水入侵监测现状13-15
  • 1.3.3 海(咸)水入侵监测技术体系现状15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5-18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6-18
  • 2 咸水入侵区电阻率与水化学指标的定量关系试验研究18-26
  •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18-20
  • 2.1.1 试验装置18-19
  • 2.1.2 供试砂样19
  • 2.1.3 供试水样19-20
  • 2.2 试验方法20-22
  • 2.2.1 砂样分析20
  • 2.2.2 水样分析20-21
  • 2.2.3 咸淡水驱替试验21-22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22-25
  • 2.4 小结25-26
  • 3 咸水入侵大比尺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6-35
  • 3.1 试验装置与材料26-28
  • 3.1.1 试验装置26-27
  • 3.1.2 试验材料27-28
  • 3.2 试验方法28-29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29-34
  • 3.4 小结34-35
  • 4 咸水入侵区电阻率法数值模拟35-45
  • 4.1 基本理论35-36
  • 4.1.1 二维电阻率法正演35-36
  • 4.1.2 二维电阻率反演36
  • 4.2 不同形态咸淡水界面数值模拟分析36-39
  • 4.2.1 楔形界面模型36-38
  • 4.2.2 突变界面模型38-39
  • 4.3 测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39-44
  • 4.3.1 咸化程度对测量咸淡水界面的影响39-41
  • 4.3.2 粘土层电阻率对测量咸淡水界面的影响41-42
  • 4.3.3 电极极距对测量咸淡水界面的影响42-44
  • 4.4 小结44-45
  • 5 咸水入侵区电阻率法现场试验45-53
  • 5.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45
  • 5.2 现场试验45-49
  • 5.2.1 测线布置45-47
  • 5.2.2 试验仪器与测量参数47-48
  • 5.2.3 数据采集48-49
  • 5.3 试验结果分析49-52
  • 5.4 小结52-53
  • 6 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体系初探53-58
  • 6.1 咸水入侵区电阻率特征值的建立53-54
  • 6.2 大比尺物理模型试验54-56
  • 6.3 咸水入侵电阻率法数值模拟56-57
  • 6.4 现场试验与分析57-58
  • 7 结论与建议58-60
  • 7.1 结论58
  • 7.2 建议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维星,王兰中,韩树红,周善功,韩秀兰;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灾害及防治对策[J];山东地质;2001年01期

2 韩曾萃,潘存鸿,史英标,徐有成;人类活动对河口咸水入侵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张艳;张祖陆;张会海;宫巧玉;;咸水入侵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分析——以昌邑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2期

4 戚志明;包芸;;珠三角咸水入侵变化趋势及其动力因素影响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陈鸿汉,王新民,张永祥,任仲宇;潍河下游地区海咸水入侵动态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6 杨化勇,李飞,毕钦祥,郭照河,孙景林;潍坊市滨海平原咸水入侵调查分析[J];水文;2005年04期

7 茅志昌;;长江口南港上段咸水入侵特性分析[J];上海水利;1994年04期

8 沈焕庭,茅志昌,顾玉亮;东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咸水入侵影响及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9 安永会;张福存;贾惠颖;何锦;李旭峰;韩双宝;;莱州湾滨海平原咸水入侵分析与趋势预测——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10 张静,肖起模;山东沿海地区咸水入侵现状分析[J];地下水;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祖陆;齐永华;姜鲁光;;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生态环境分区及生态恢复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婵娟;弥河下游冲洪积扇咸水入侵数值模拟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佟雪;大沽河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杨丽原;潍河下游地区咸水入侵动态变化及监测系统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恩峰;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沉积环境变化与咸水入侵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敏;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影响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宁吉才;基于遥感的地表温度对土地利用变化及咸水入侵的响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治通;莱洲湾南岸淄河下游咸水入侵调查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刘森;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齐永华;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生态环境恢复与调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大沽河咸水入侵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0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