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热环境遥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安都市圈热环境遥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人类聚居为中心,人类与客观世界有大量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产生大量废弃物,因而城市是人与自然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化过程与城市气候、城市环境之间存在着时序和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城市化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热岛、城市灾害等城市病日趋严重,如何建设生态城市,使之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以西安都市圈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Landsat5 TM和Landsat8OLI/TIRS,MODLT1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辅以西安都市圈、西安市中心城区的基础地理数据及其它相关资料,通过不同模型反演得到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分型网络算法提取西安中心城区城市热岛范围,分析了西安中心城区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利用混合光谱分解的方法得到西安中心城区不同城市下垫面分量,研究了城市地表温度与不同下垫面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内10个公园为典型例子,分析了西安中心城区公园内部地表温度与公园斑块特性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公园的降温范围;以MODLT1M数据产品为基础,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法划分城市热岛范围,揭示了西安都市圈热环境的季节、昼夜变化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中心城区地表平均温度连年升高,增温明显,高温与最高温区空间分布范围也随城市规模扩张而增大。1988-2006年,西安中心城区高温与最高温区所占比例增大,2006~2014年高温与最高温区所占比例减小。热岛区与次热岛区在2006年以前基本保持扩张的态势,2006年后,呈现出面积缩小的趋势。26年间,中间区、次热岛区以及热岛区区的面积增加,冷岛区与次冷岛区的面积减少,面积变化的绝对值依次为:冷岛区中间区次热岛区次冷岛区热岛区。西安市中心城区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居住、商业密集的城市核心区、企业密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较大面积拆迁地以及植被覆盖较差的区域;低温区、次低温区主要沿渭河、灞河、汉城湖等河流呈带状分布,在汉长城遗址保护区、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宫等公园绿地区以及已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但仍存在大片农田的长安区、临潼区等地也有分布。(2)采用混合光谱分解等方法提取城市下垫面信息,分析城市各种下垫面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构建公园对周边环境降温的影响模型,探讨城市公园对其周边地区的降温效果。研究发现,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呈对数负相关,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对数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合理有效地在城市建筑用地、道路、房屋顶部增加绿化面积等方式降低地表温度,从而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公园斑块特征参数与地表平均温度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公园内部温度与公园的周长、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周长面积比呈显著正相关。距公园的距离增大,温度呈递增趋势,但达到一定距离时表现出无规律变化;距公园斑块的距离越大,降温幅度逐渐降低,温差与距离呈不明显的对数关系。公园降温范围的大小受公园斑块特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公园面积、周长以及形状指数均与公园降温范围呈线性正相关性,但相关度不高,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公园面积、周长达到一定的降温效果。(3)以MODLT1M遥感数据产品为基础,对比分析西安都市圈城市热岛的季节、昼夜变化特征。西安都市圈城乡温度差异较大,季节和昼夜差异明显。从白天来看,热岛比例指数表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征;从夜间来看,热岛比例指数则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趋势。从各月份观察,整体而言,除8、9月份白天的热岛比例指数低于夜间外,其余月份西安都市圈的城市热岛强度均表现为白天大于夜间的特点。
【关键词】:热环境 遥感反演 西安都市圈 城市下垫面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6;X8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0
- 1.2.1 城市热环境研究方法概述14-16
- 1.2.2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16-20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0-22
- 2 数据处理与方法22-34
- 2.1 研究区概况22-23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23-26
- 2.2.1 数据来源23-25
- 2.2.2 数据预处理25-26
- 2.3 地表温度反演方法26-34
- 2.3.1 地温反演方法27-29
- 2.3.2 地表温度反演模型参数推导29-34
- 3 西安市中心城区热环境动态特征34-45
- 3.1 西安中心城区热环境分布格局34-41
- 3.2 中心城区热环境年际变化41-44
- 3.3 西安市中心城区城市热岛转移状况44-45
- 4 西安中心城区下垫面的热环境效应45-60
- 4.1 中心城区热环境与下垫面的关系45-50
- 4.1.1 下垫面信息提取45-50
- 4.1.2 中心城区热环境与下垫面相关性分析50
- 4.2 公园景观的热环境效应研究50-60
- 4.2.1 公园斑块空间特征分析51-54
- 4.2.2 公园斑块对周边温度的影响54-60
- 5 西安都市圈热岛效应季节、昼夜特征60-68
- 5.1 西安都市圈热岛等级划分60-64
- 5.2 西安都市圈热岛效应64-66
- 5.3 西安都市圈热岛效应季节、昼夜特征66-68
- 6 结论与展望68-71
- 6.1 主要结论68-70
- 6.2 论文创新点70
- 6.3 不足与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6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公德;徐建华;戴晓燕;董山;;运用遥感数据挖掘解析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异规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4期
2 彭征;廖和平;郭月婷;李清;;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3 彭文甫;张东辉;何政伟;杨存建;赵景峰;;成都市地表温度对不透水面的响应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2期
4 张宏群;杨元建;荀尚培;何彬方;张爱民;吴文玉;;安徽省植被和地表温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5 金大智;李刚;王根;朱文刚;;基于一维变分调整地表温度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6 肖瑶;王艳慧;赵文慧;阿多;;地表发射率不同的估算方法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01期
7 李瑞娟;李宝毅;;气候与环境的数学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黄初冬;邵芸;李静;;北京城市地表温度的遥感时空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3期
9 李超;刘厚通;迟如利;陈秀红;魏合理;;草地下垫面地表温度与近地面气温的对比研究[J];光学技术;2009年04期
10 韩春峰;张友水;陈友飞;;多时相影像福州市不透水面对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霞;南颖;;基于遥感技术的延吉市地表温度现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曹广真;毛显强;李贵才;王今殊;刘勇洪;;北京市地表温度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潘卫华;陈家金;李文;;福建省地表温度分布特征的遥感动态监测[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侯光雷;张洪岩;张正祥;;基于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邓玉娇;王捷纯;黄晓云;;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俞布;缪启龙;徐永明;李潇潇;张玮玮;;城市下垫面类型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纪;刘闻雨;占文凤;;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估算逐时地表温度[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8 钱乐祥;崔海山;;珠江三角洲地表水汽特征与地表温度的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兴强;;鲁中山区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 第三届城市气象论坛—城市与环境气象[C];2014年
10 孟宪红;吕世华;张宇;张堂堂;;使用LANDSAT-5 TM数据反演金塔地表温度[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柴野;德国地表温度高达摄氏50度[N];光明日报;2013年
2 卞吉;预报气温并非地表温度[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美惠;气候变暖令沙漠更加荒凉[N];大众科技报;2009年
4 采访人 本报通讯员 秦振 卓静;世园绿岛贡献率达2.4%[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刘妍;二氧化碳曾保护地球不挨冻[N];北京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肇东;2001年气候异常为历史罕见[N];光明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黄芍 王湖录;在烈日和高温下[N];钦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 安红欣 王莉 本报记者 于呐洋;“昆仑劲旅”的强军梦[N];法制日报;2013年
9 邓玉山 新华社特稿;太阳系外,终于找到地球的“堂兄”[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华凌;种植特定农作物可降地表温度[N];科技日报;2009年
本文关键词:西安都市圈热环境遥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3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