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标量场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海洋标量场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海洋科学的不断发展,海洋探测技术的不断提升,通过卫星海洋遥感、浮标探测、调查船等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可以获取大量的海洋数据。海洋数据是海洋现象的反映,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海洋数据进行处理和表现,使海洋数据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能够得到充分表达,是更好地理解海洋现象和进一步海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是对海洋数据和海洋现象进行数字化表达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针对海洋标量数据的特点,重点研究海洋标量场三维可视化算法,使海洋特征能够得到有效表达:设计并实现了针对海洋标量场的可视化系统,系统基于GPU加速算法实现对海洋数据的实时渲染并支持剖面选择、自定义配色方案等各类交互操作。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海洋数据类型及其对应可视化方法分析分析研究海洋数据特征,根据特征对海洋数据分类,并从数据的物理属性特征出发将可视化数据分成标量场数据和矢量场数据两大类,分别探析各类型海洋数据的一般可视化方法。重点分析海洋标量场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方法,给出卫星云图三维可视化的实现;并分析体绘制可视化原理,为针对标量场特征的体绘制可视化算法改进奠定基础。(2)面向海洋标量场特征的三维可视化算法改进分析研究现有海洋标量场数据特征,针对海洋数据特征改进了光线投射体绘制算法。现有三维海洋数据多为深度轴向上非均匀的多剖面组成的体数据,如何组织使数据与其所在实际地理深度相对应,是非均匀多剖面组成的海洋场体数据绘制时面临的问题,且对于数据的非均匀剖面间隔的特征,在光线投射算法中采用固定采样步长会导致在高分辨率数据区域不能充分采样,在低分辨率区域重复无效采样从而降低绘制效率。改进算法用三维纹理对体数据进行组织,基于GPU绘制方法,绘制时通过采样点在数据外包围盒内的纹理坐标反算其在体纹理内的纹理坐标,再对三维体纹理采样,使数据与地理空间关系对应;再根据当前采样点所在体数据区域的剖面间隔计算采样步长,实现光线投射算法的自适应步长采样,减少绘制计算量。(3)面向海洋标量场特征表达的体绘制传输函数设计由于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数据表现,为了使体绘制技术在海洋特征表达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结合不同的海洋特征研究和设计面向海洋特征体绘制的传输函数。基于海洋标量场三维可视化系统的三维可视化参数交互设置功能,合理设置体绘制传输函数,调节控制不同数据值的颜色参数,使标量场特征得以表达。(4)海洋标量场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现有海洋数据可视化平台i4Ocean系统框架,设计并实现了针对海洋标量场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系统基于针对海洋三维标量场数据特征的体绘制改进算法,在三维空间中对海洋要素及其特征分布进行可视化,更直观高效地对海洋现象进行表达,实现海洋三维标量场数据实时渲染、可视化参数的交互设置、多剖面的鼠标交互选择及渲染、可视化效果与地形数据融合显示等功能。
【关键词】:海洋标量场 体绘制 三维可视化 自适应采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海洋数据表达13-15
- 1.2.2 体绘制技术15-17
-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17
- 1.4 论文组织结构17-19
- 2 海洋数据可视化19-27
- 2.1 海洋数据类型19-20
- 2.2 矢量场数据可视化方法20-21
- 2.3 标量场数据可视化方法21-27
- 2.3.1 二维平面可视化21-23
- 2.3.3 空间三维面绘制可视化23-26
- 2.3.4 体绘制可视化26-27
- 3 面向海洋矢量场特征的光线投射算法27-37
- 3.1 光线投射体绘制基本原理27-28
- 3.2 海洋标量场数据特征28-29
- 3.3 海洋数据组织29-30
- 3.4 数据地理坐标对应30-31
- 3.5 基于GPU片段程序的自适应步长采样31-33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33-37
- 4 传输函数与数据特征表达37-40
- 4.1 暖池37-38
- 4.2 等值面38-40
- 5 海洋标量场三维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40-49
- 5.1 i4Ocean原型系统基本框架结构40-41
- 5.2 系统功能点设计及其实现41-49
- 5.2.1 基于GPU光线投射改进算法的海洋数据实时渲染41-43
- 5.2.2 传输函数交互设计43-46
- 5.2.3 多剖面视图绘制46-48
- 5.2.4 地理信息叠加48-49
- 6 总结与展望49-52
- 6.1 论文总结49-50
- 6.2 工作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 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55
- 参加项目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擰增,梁灿彬;平面对称标量场的静态时空[J];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2 秦治安,王连吉;时变标量场激励问题解析解的矩量方法[J];大连海运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王文福,陶才德,张镇九;以共形不变标量场为源的Friedmann-Robertson-Walker模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4 范洪义,范悦;复标量场的新正交完备表象与应用[J];科学通报;1998年21期
5 陶才德;;有标量场耦合的量子宇宙中的共形起伏[J];南充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6 董文;张新;江毓武;池天河;;基于球体的海洋标量场要素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J];台湾海峡;2010年04期
7 侯善文,,邵常贵;一种引力—电磁—标量场统—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8 徐胜华;刘纪平;王想红;王勇;;基于三维GIS的海洋标量场数据动态可视化[J];测绘通报;2013年10期
9 刘锋;周东明;贺文辉;任猛;何建国;;一种时域标量场平面波算法的改进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杨进,方可;耦合标量场中孤子激发与耦合参数之间的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璐桑;面向海洋标量场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子国;湍流场中被动标量的细微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文亮;网格环境下海洋标量场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旭鑫;顶色辅助的人工色模型预言的标量粒子和光子在LHC上的联合产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姜胜鑫;Q球暗物质的能量稳定性和扰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姚丽娇;科学计算中的标量场可视化技术[D];东北大学;2009年
7 苏雪松;双荷电标量粒子的单产生和顶夸克伙伴T的联合产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2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53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