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3:20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奖励制度 演变过程 动因 趋势 对策


【摘要】:科技奖励制度,是整个社会系统对在科技活动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褒奖和保障的制度,其本质是对科技工作者及其科技成果的承认,功能在于激励科技创造、促进科技传播与应用等。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科技奖励学的角度可以加深对科技奖励制度运行机制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探索阶段(1949—1976年)、调整发展阶段(1977—1998年)与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在初创探索阶段,政府成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设奖主体,评审的基本运作程序建立,奖励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在调整发展阶段,科技奖励的设奖层次更丰富,奖励针对性更强,评审程序更严格,精神奖励荣誉度与物质奖励额度逐渐提升;在改革完善阶段,科技奖励设奖主客体框架形成并不断完善,评审工作注重科技导向与公正度,奖励注重投入产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不断增强其效能的演变轨迹,其动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科技工作者对获得奖励的内心期望、国家为达到阶段性目的实施的短期科技奖励方案、科技奖励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国外科技奖励制度调整与改进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原始创新导向效果不足、设奖结构不尽合理、奖励的激励作用不突出、评审程序不够完善以及奖后实际效益不理想。未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变革趋势将会呈现为:提升对原始创新奖项的倾斜度、逐渐改变政府与社会力量设奖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励效应、加强评审规范化以及提升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辅相成程度。为适应未来的变革趋势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应当确立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目标与原则,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即加大原始创新引导力度、加快推进社会力量设奖步伐、扩大奖项设置层次与范围、完善奖金分配方案、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提升科技奖励的奖后效益。
【关键词】:科技奖励制度 演变过程 动因 趋势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N0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9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9-12
  •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9-11
  • 二、国外研究概述11-12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12-13
  • 一、研究目标12
  • 二、研究方法12-13
  • 第四节 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科技奖励制度概述14-21
  • 第一节 科技奖励制度的概念与分类14-16
  • 一、科技奖励制度的内涵与外延14-15
  • 二、科技奖励制度的本质15
  • 三、科技奖励制度的分类15-16
  • 第二节 科技奖励制度的目的与功能16-17
  • 一、科技奖励制度的目的16
  • 二、科技奖励制度的功能16-17
  • 第三节 科技奖励制度的运行机制17-21
  • 一、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的心理学机制17-18
  • 二、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的社会学机制18-19
  • 三、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的科技奖励学机制19-21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奖励制度的创建与完善21-29
  • 第一节 初创探索阶段(1949—1976年)21-23
  • 一、政府成为科技奖励制度的设奖主体22
  • 二、评审建立基本的运作程序22-23
  • 三、奖励待遇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23
  • 第二节 调整发展阶段(1977—1998年)23-26
  • 一、丰富科技奖励设奖层次与增强奖励针对性24-25
  • 二、提高审核专业度与严格评审流程25
  • 三、提升精神奖励荣誉度与物质奖励额度25-26
  • 第三节 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26-29
  • 一、设奖主客体框架形成并不断完善27
  • 二、评审工作注重科技导向与公正度27-28
  • 三、重视科技奖励的投入产出28-29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的轨迹、动因及未来趋势29-49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的轨迹29-32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奖励制度演变的动因32-42
  •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32-34
  • 二、科技工作者对获得奖励的内心期望34-37
  • 三、为达到阶段性目的实施的短期科技奖励方案37-38
  • 四、科技奖励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38-41
  • 五、国外科技奖励制度调整与改进的影响41-42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42-45
  • 一、原始创新导向效果不足43
  • 二、设奖结构不尽合理43-44
  • 三、奖励的激励作用不突出44
  • 四、评审程序不够完善44-45
  • 五、奖后实际效益不理想45
  • 第四节 未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趋势45-49
  • 一、对激励原始创新的奖项倾斜度提升45-46
  • 二、政府与社会力量设奖主体地位逐渐改变46
  • 三、对激励效应的重视度提高46-47
  • 四、评审规范化程度加强47
  • 五、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辅相成47-49
  • 第四章 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对策建议49-54
  • 第一节 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目标与原则49-50
  • 一、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目标49
  • 二、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基本原则49-50
  • 第二节 构建高效能科技奖励制度的具体对策50-54
  • 一、加大原始创新引导力度50
  • 二、加快推进社会力量设奖步伐50-51
  • 三、扩大奖项设置层次与范围51
  • 四、完善奖金分配方案51-52
  • 五、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52
  • 六、提升科技奖励的奖后效益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均平;谭春辉;文庭孝;;我国科技奖励工作和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9期

2 何科方;钟书华;;自主创新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变迁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3 李强;钟书华;;国外科技奖励“激励-竞争机制”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2期

4 童文胜;危怀安;;国家科技奖励政策导向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0期

5 尚宇红,严卫宏;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的结构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4期

6 谭春辉;邱均平;;试论国家科技奖励监督机制的完善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2期

7 严建新;王续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其奖励强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1期

8 周建中;肖雯;;科技工作者对不同类型科技奖励的认知与评价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J];科技促进发展;2014年03期

9 吴昕芸;吴效刚;吴琴;;我国科技奖励设奖与科技发达国家的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1期

10 侯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法律体系及其反思[J];学习论坛;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廷君;科技工作者三维绩效系统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陈岑;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评价与机制改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银花;获奖科技成果的后评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郑天天;我国重大科技发展规划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孙同云;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涵镔;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宁;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完善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3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763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