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成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成因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焦作市西北部刘庄地区太原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仔细观察和描述太原组灰岩和硅质岩的沉积特征和形态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硅质岩及灰岩样品进行矿物组成、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本区硅质岩的成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太原组灰岩中团块及条带状硅质岩原始是呈层状分布的,是在一定强度的地震作用触发下,由于灰岩的液化,使灰岩上部作为顶盖(cap)原始层状硅质岩产生改造而形成的,未完全固结的太原组灰岩和硅质岩夹层具有产生液化作用的良好条件;(2)太原组硅质岩中的矿物主要为蛋白石、玉髓、微晶石英和方解石。通过成因矿物学和宏微观的结构构造分析,认为这些硅质矿物是对方解石的交代而形成的;(3)在太原组底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研究表明,层状硅质岩的原岩为富含火山灰的泥灰岩。叶腊石是体系内部火山灰水解产生的Al2O3胶体和体系外部提供的H4SiO4胶体一同进入到微裂隙中经过合成作用形成的,且这些微裂隙具有冲击荷载的成因;(4)硅质岩常量元素分析表明,SiO2-CaO具有极好的负相关性,支持了本区硅质的交代成因;团块及条带状硅质岩继承了灰岩中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的特征,层状硅质岩中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团块状条带状硅质岩和灰岩富集。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和特征与陆源物质的含量有关,并且陆源物质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水解作用。
【关键词】:硅质岩 地震液化 叶腊石 交代作用 太原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88.24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引言9-17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9-10
- 1.2 研究现状10-13
- 1.2.1 焦作地区太原组研究现状10
- 1.2.2 硅质岩研究现状10-12
- 1.2.3 地震液化的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13-14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3
- 1.3.2 研究方法及思路13-14
- 1.4 主要工作量14-15
- 1.5 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15-17
- 1.5.1 难点15
- 1.5.2 创新点15-17
- 2 地质背景17-21
- 2.1 区域构造特征17
- 2.2 区域地层概况17-18
- 2.3 太原组剖面特征18-21
- 3 硅质岩的形态分析21-33
- 3.1 液化现象21-28
- 3.1.1 球枕构造21-23
- 3.1.2 液化均一层23-24
- 3.1.3 负载构造24-25
- 3.1.4 球枕构造与负载构造的复合构造25-26
- 3.1.5 沙火山构造26-27
- 3.1.6 触变碗构造27-28
- 3.2 液化致裂现象28-30
- 3.3 液化作用产生的条件30-31
- 3.4 太原组液化作用的意义31-33
- 4 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33-53
- 4.1 分析方法及测试条件33
- 4.2 太原组灰岩的矿物学特征33-38
- 4.2.1 方解石34-37
- 4.2.2 石英37-38
- 4.2.3 灰岩中的其他矿物38
- 4.3 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38-46
- 4.3.1 蛋白石38-40
- 4.3.2 玉髓和石英40-43
- 4.3.3 方解石43
- 4.3.4 叶腊石43-46
- 4.4 太原组硅质岩中矿物成因分析46-53
- 4.4.1 蛋白石、玉髓和石英的成因分析46-47
- 4.4.2 方解石的成因分析47-48
- 4.4.3 叶腊石的成因分析48-53
- 5 太原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53-81
- 5.1 太原组硅质岩常量元素特征53-63
- 5.1.1 太原组灰岩常量元素特征53-57
- 5.1.2 太原组硅质岩常量元素特征57-63
- 5.2 太原组硅质岩微量元素特征63-73
- 5.2.1 太原组灰岩微量元素特征63-68
- 5.2.2 太原组硅质岩微量元素特征68-73
- 5.3 太原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73-81
- 5.3.1 太原组灰岩稀土元素特征73-76
- 5.3.2 太原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76-81
- 6 结论81-83
- 参考文献83-91
- 作者简历91-92
- 学位论文数据集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惠;河南太原组海参骨片化石的发现[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4期
2 高洁;孙卫;冷先刚;王跟党;;双山神木太原组储层特征及潜在伤害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志浩 ,张文生;河南禹县太原组上部牙形刺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85年03期
4 张小筠,梁湘沅;河南荥阳、巩县地区太原组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7年03期
5 张遴信;周建平;牛保祥;王虹;;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J];古生物学报;1989年06期
6 蔡如华;两淮煤田太原组的地质时代及所含蜓类的生境[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7 曹振明;对义安煤矿太原组灰岩赋水规律的探讨[J];徐煤科技;1999年01期
8 宋俊俊;宋慧波;胡斌;;豫西北太原组的时代:来自类化石的证据[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9 王宝清;王凤琴;魏新善;王飞燕;;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10 尚红林;徐鲁勤;唐修义;曾庆华;;测井曲线在新集一矿太原组灰岩对比应用中的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丽军;汤达祯;许浩;张文忠;刘一楠;孟艳军;刘勇;;柳林地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郝拴元 通讯员 陈素青;河南局打破豫东太原组无可采煤定论[N];中煤地质报;2009年
2 刘杰;新集二矿成功完成井下淮南煤田1煤层底板 太原组灰岩水探测[N];淮南日报;2008年
3 记者 龚砚庆 通讯员 郝拴元;豫东传统“空白区”发现超亿吨煤层[N];河南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涛;宁武盆地太原组9#煤煤层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芳;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杜忠;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成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徐光明;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的沉积和构造环境[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冷先刚;双山神木地区盒8、太原组储层潜在伤害分析及储层酸液体系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6 陈瑞;塔巴庙区块太原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李盼;陕北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储层地质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刘小琼;滕北矿区太原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少鹏;塔巴庙地区太原组砂体展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巨绮金;榆次地区太原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5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80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