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海洋单胞藻类 温度 光照强度 生长 类胡萝卜素类物质
【摘要】: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培养的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球等鞭金藻,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变化,并且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技术(HPLC)定性定量分析其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积累的变化情况,为探索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最适培养环境条件及获取高产岩藻黄素的环境控制条件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为筛选高产岩藻黄素藻种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和实验技术。其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15、20、30、35℃组的藻细胞到第9天后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5℃组的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365×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4.710×105-2.365×106个/mL。20℃和25℃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35。C组特定生长率最小,为15.67%。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15、25、30、35℃组的细胞在第9天后数量不再增大,只有20℃组的藻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682×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065-2.683×106个/mL之间。2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达到39.02%,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P0.05)。35℃组的特定生长率出现最低值为13.10%。牟氏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一直到第12天细胞密度都在增大,在第12天30℃组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2.294×106个/mL。至第12天达到细胞密度范围在4.403×105-2.294×106个/mL之间。15、25、30、35℃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值差异不显著(P0.05),20℃组的值最低,值为3.69%。纤细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在第6天细胞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0℃组在第9天后细胞密度出现不再增长,并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为2.222×106个/mL。SGR值也是在20℃组达到最大值为40.22%。三角褐指藻在15、20、25、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而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并且35℃组在第12天细胞密度出现负增长。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球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牟氏角毛藻最适温度是25-35℃,纤细角毛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三角褐指藻耐热性较差,最适生长温度是15℃。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微藻干重影响均不显著(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初始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2.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生长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光照强度梯度(50、100、150、200、 250μmolm-2s-1)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本实验结果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在12天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其中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大,但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第12天时各个光照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范围在1.219-2.365×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组的SGR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最大值达到24.20%。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在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第12天的细胞密度较其他处理组高,二者间差异也不显著,达到1.867-1.881×106个/mL。各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219-2.253×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与250μmolm-2s-1组的SGR值差异性不显著,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牟氏角毛藻在200μmolm-2s-1组到第12天时达到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为2.202×106个/mL。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SGR均值为27.73%。纤细角毛藻至第12天时,25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达到1.382×106个/mL。第12天5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密度范围在7.475×105-1.731×106个/mL之间。三角褐指藻在第12天20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平均值达到2.202×106个/mL。三角褐指藻在50μmolm-2s-1、100μmolm-2s-1与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平均值为17.64%-19.77%左右。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最适光照强度为200μmolm-2s-1,球等鞭金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150-200μmolm-2s-1,牟氏角毛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三角褐指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处理对5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干重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3.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15、20、25、30、35℃)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岩藻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叶绿素-a一致,在15℃处理组中值最大,并且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含量比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球等鞭金藻的β-胡萝卜素与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在15℃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范围在2.033-4.686mg/g之间。牟氏角毛藻的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以及叶黄素的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岩藻黄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5℃组,变化范围在1.919-5.736mg/g之间。纤细角毛藻的四种色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呈现一致的现象。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0℃组,值为4.573mg/g,约为叶绿素-a含量的3倍。岩藻黄素含量值的波动范围在2.070-4.573mg/g之间,其值始终较高。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四种色素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最高值均出现在30℃,其值分别为10.186mg/g、2.336mg/g、3.045mg/g、0.698mg/g。本实验结论是5种海洋单胞藻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是最适温度下含量均较高,光保护色素(叶黄素)的含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比值随温度变化稳定在3左右,说明该比值可作为物种的分类依据。4.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光照强度梯度处理下(50、100、150、200、250μmolm-2s-1)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50μmolm-2s-1,其值为9.616mg/g。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0μmolm-2s-1,为3.146mg/g。叶绿素-a/岩藻黄素的值大约稳定在3左右,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为3.462mg/g。球等鞭金藻四种色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00μmolm-2s-1处,变化范围在2.797-11.174mg/g之间。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值为10.540mg/g,岩藻黄素最高值为3.860mg/g,变化范围在1.845-3.860mg/g之间。叶黄素的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波动的范围较小,范围为0.178-1.840mg/g。牟氏角毛藻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4.260mg/g,p-胡萝卜素最高值出现在200μmolm-2s-1组达到1.756mg/g,岩藻黄素在50μmolm-2s-1组达到最大值为2.232mg/g。叶黄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129-1.276mg/g。纤细角毛藻的叶绿素-a最高值出现在50μmolm-2s-1组为4.245mg/g,p-胡萝卜素含量波动范围为0.119-0.325mg/g。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2.434mg/g。叶黄素的最高值出现在250μmolm-2s-1组为1.277mg/g。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岩藻黄素含量在低光照组含量均较高,高光照组出现含量降低,最大值分别为5.35 mg/g、2.75mg/g。β-胡萝卜素、叶黄素在三角褐指藻体内的含量较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较小。本实验结论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光合作用,与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内相关色素的合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个藻种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低光照组含量较高,以促进光合作用,为生长供给足够的能量。光保护色素(叶黄素)含量在高光照组上升,以保护藻细胞免受高光破坏。
【关键词】:海洋单胞藻类 温度 光照强度 生长 类胡萝卜素类物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5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8
- 0 前言18-19
- 1. 文献综述19-25
- 1.1 微藻概述19-21
- 1.1.1 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_(29)和球等鞭金藻概述19-20
- 1.1.2 牟氏角毛藻和纤细角毛藻概述20
- 1.1.3 三角褐指藻概述20-21
- 1.2 色素概述21-23
- 1.2.1 叶绿素-a(cholorophyll-a)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1
- 1.2.2 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1-22
- 1.2.3 叶黄素(lutein)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2
- 1.2.4 岩藻黄素(fucoxanthin)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2-23
- 1.3 环境因子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23-25
- 1.3.1 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23-24
- 1.3.2 光照强度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24-25
- 2. 温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的影响25-39
- 2.1 引言25
- 2.2 材料与方法25-26
- 2.2.1 实验材料25
- 2.2.2 实验方法25-26
- 2.2.3 测定指标26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6
- 2.3 实验结果26-37
- 2.3.1 不同温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密度及其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情况26-33
- 2.3.2 不同温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干重的变化情况33-37
- 2.4 讨论37-39
- 3 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的影响39-54
- 3.1 引言39
- 3.2 材料与方法39-40
- 3.2.1 实验材料39
- 3.2.2 实验方法39-40
- 3.2.3 测定指标40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40
- 3.3 实验结果40-52
- 3.3.1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密度及其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情况40-48
- 3.3.2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干重的变化情况48-52
- 3.4 讨论52-54
- 4. 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54-64
- 4.1 引言54
- 4.2 材料与方法54-56
- 4.2.1 实验材料54
- 4.2.2 色素的提取54-55
- 4.2.3 HPLC分析55
- 4.2.4 标准曲线绘制55-56
- 4.3 实验结果56-63
- 4.3.1 标准品及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HPLC色素分析图56-59
- 4.3.2 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59-63
- 4.4 讨论63-64
- 5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64-71
- 5.1 引言64
- 5.2 材料与方法64-66
- 5.2.1 实验材料64
- 5.2.2 色素的提取64-65
- 5.2.3 HPLC分析65
- 5.2.4 标准曲线绘制65-66
- 5.3 实验结果66-69
- 5.4 讨论69-71
- 6.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历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晗;董双林;田相利;王芳;董云伟;张凯;;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生长和藻体化学组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0年08期
2 盛海燕;李伟成;常杰;;伞形科两种植物幼苗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响应[J];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3 赵素芬;何培民;;光照强度和盐度对长心卡帕藻生长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1期
4 曹春晖;孙世春;麦康森;梁英;;光照强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09期
5 章景荣;陈昌生;;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与光照强度的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6 薛云申;光照强度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生物学教学;2001年10期
7 罗学刚,董鸣;蛇莓克隆构型对光照强度的可塑性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8 张炜银,王伯荪,李鸣光,昝启杰,王勇军;不同光照强度对薇甘菊幼苗生长和形态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1期
9 姜宏波;田相利;董双林;包杰;;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10 晏妮;胡晓红;陈椽;;小头端菱形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及氮磷比[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峰;林永贤;贾士儒;;氮源和光照强度对发状念珠藻单体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马为民;钱志萍;孙莉;王全喜;施定基;;绿色微囊藻的混合营养生长[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李少香;于克锋;霍元子;朱莹;何培民;;温度、光照强度对浒苔(Ulva prolifera)吸收溶解性无机碳及提升海水pH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岳学军;洪添胜;宋淑然;代芬;吴伟斌;;基于WSN的柑橘树光照强度采集[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炯;杜林方;张年辉;朱晓峰;;利用非放射方法研究光照强度对豌豆PSⅡ蛋白体内磷酸化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师德强;;Spirulina fusiformis TJSD的最适生长条件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孙广玉;王学臣;;马蔺叶片PSⅡ对盐碱的响应[A];2005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农;王钧锐;;植物照明的生态环保研究[A];中国科协第24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报告文集[C];2012年
9 李夜光;罗晓云;杨福清;杜伟春;单振光;李中奎;耿亚红;胡鸿钧;;光照强度对螺旋藻生长繁殖速率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刘晓培;张饮江;王聪;马海峰;李岩;董悦;易冕;文晓峰;;盐胁迫对苦草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姚蓉;光照强度[N];中国花卉报;2009年
2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职业中专 王道坤;怎样用好阳光[N];河南科技报;2008年
3 姚蓉 译;玻利维亚秋海棠的扦插繁殖[N];中国花卉报;2009年
4 孙亮;大棚小气候调控有技巧[N];山西科技报;2008年
5 屈文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N];中国气象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向卫;铁、磷和光照强度对三种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2 郑伟;植物幼苗生长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天;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芦薇薇;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幼孢子体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夏蕊琪;光照强度对螺旋藻形态及生理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4 赵习武;不同光照强度和气温对四个观赏甘薯品种叶色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5 朱丹婷;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华登科;不同光照强度和日粮营养水平对北京油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福利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7 马晓华;喜树苗木生长、生理生化特性及喜树碱含量对光照强度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8 桑敏;利用粉核油球藻Pinguiococcus pyrenoidosus生产EPA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毛立彦;光照强度及温度对曼陀罗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洁;不同因素对丛枝菌根真菌吸收同化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2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94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