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4:05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6%的平均年增长率,连续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还没有过另外一个国家在如此长时间内保持如此之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也出现了诸如投资过热、内需不足、粗放经营、区域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数量扩张的非一致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经济总量增长是基础,经济要素高效利用是保证,经济结构转换则是过程的本质,其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总量—要素—结构”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概念,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理论体系。通过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区域经济结构效率等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时间演化、空间格局及存在的问题,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提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路径。最后构建了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框架。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依据,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研究的必要性;进而系统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概念与内涵,明确其研究意义;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述评。本章分析了区位论、区域发展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劳动地域分工、外部性等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支撑,并对经济效率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文章研究方向。第三章是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与演变机制。从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阶段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本特征;进而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机制,其中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宏观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制度环境和产权安排等。第四章是实证部分Ⅰ。首先对1978-2012年间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及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建立效率指标面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等对中国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区域经济结构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间演变特征。第五章是实证部分Ⅱ。首先,在运用DEA模型对时间截面效率测度基础上,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地域差异演变。其次,运用空间关联模型的Moran指数、Moran’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关联格局。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特征及问题。第六章是实证部分Ⅲ。首先,结合对“中国模式”反思,从要素投入模式、结构发展模式、空间发展模式及制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的成因。其次,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基本路径。最后,从“效率—结构—功能”视角,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总量-要素-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 演变机制 空间关联格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1-16
  • 一、研究背景11-16
  • 二、问题提出16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路线16-20
  • 一、研究目标16-17
  • 二、研究意义17-18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8-20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述评20-40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20-26
  • 一、效率20
  • 二、经济效率20-22
  • 三、全要素生产率22
  • 四、区域经济发展效率22-26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26-32
  • 一、区位理论26
  • 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26-28
  • 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28-30
  • 四、劳动地域分工理论30-31
  • 五、外部性理论31-32
  •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32-40
  •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效率研究32-34
  • 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总体评价34-37
  •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37-38
  • 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38-40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及其演变机制40-54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40-44
  • 一、综合性40
  • 二、社会性40-41
  • 三、区域性41
  • 四、阶段性41-44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的作用机制44-53
  • 一、微观作用机制44-46
  • 二、宏观作用机制46-53
  •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时间演变54-118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测度模型54-56
  • 一、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模型54
  •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54-56
  • 第二节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56-61
  • 一、研究范围56
  • 二、研究时段56
  • 三、数据处理56-61
  •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特征61-115
  • 一、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演变特征61-68
  • 二、区域经济要素效率演变特征68-91
  • 三、区域经济结构效率演变特征91-115
  • 本章小结115-118
  •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空间差异与格局118-166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118-119
  • 一、DEA模型118-119
  • 二、研究变量选择119
  •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119-133
  • 一、区域经济差异描述119-120
  • 二、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差异120-122
  • 三、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差异122-124
  • 四、区域经济结构效率差异124-133
  •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133-160
  • 一、空间关联模型134-135
  •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关联分析135-141
  •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141-160
  • 第四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类型划分160-164
  • 一、划分方法161-162
  • 二、划分依据162
  • 三、结果分析162-164
  • 四、存在问题164
  • 本章小结164-166
  •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及其路径选择166-191
  •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成因166-181
  • 一、要素投入模式反思167-169
  • 二、结构发展模式反思169-175
  • 三、空间发展模式反思175-178
  • 四、制度模式反思178-181
  • 第二节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181-186
  • 一、注重要素效率、结构效率提升182-183
  • 二、发挥中西部的城市群集聚作用183-184
  • 三、调整空间政策方向:由区域倾斜向产业倾斜184-185
  • 四、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185-186
  • 第三节 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86-189
  •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186-187
  • 二、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187-188
  • 三、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思路188-189
  • 本章小结189-191
  • 结论与展望191-195
  • 一、主要研究结论191-193
  • 二、主要创新点193-194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194-195
  • 参考文献195-205
  • 后记205-207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2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3 张先治;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兼与托马斯·G·罗斯基商榷[J];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11期

4 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8期

5 车维汉;杨荣;;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6 王大鹏;朱迎春;;中国三大区经济运行效率对比分析(1988-2009)——基于多层面时空耦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解[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7 单豪杰;师博;;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1978-2006[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8 殷晓峰;李诚固;王颖;;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刘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10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鞍钢 郑京海;[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凤;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t

本文编号:256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56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