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4:05

  本文关键词: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量持续快速上升。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我国高能耗、高排放问题异常突出,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重。在能源供给日益紧缺、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矛盾明显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将改进能源效率视为缓解这一矛盾、应对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寻求通过立法、技术创新、财税政策、政府规划目标等途径来试图提高能源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高能源效率是延缓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策略,然而能源节约新技术的引进会引起回弹效应,进而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回弹效应作为一个研究问题进入当代经济及管理学视野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能源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和重要研究领域。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决定了提高能源效率对于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因此如果能将回弹效应充分考虑至节能政策的制定,就能够更加精确地度量和评估能效改进所获得的节能效果。因此对能源回弹效应的深入研究,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可以为能源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目前我国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能源效率改进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影响,对能源效率改进所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对节能减排的副作用还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实现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契机,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的视角,以直接、间接以及经济层面的回弹效应的测算为途径,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研究能源效率改进所引起的回弹效应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研究从能源回弹效应问题的提出与争论、涵义界定、理论演进、实证测算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重点对其理论演进、实证测算研究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能源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第二,本研究以1996-2010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非对称价格下的双对数需求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的直接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存在明显的部分回弹效应,且长期回弹效应为0.74,短期回弹效应为0.72。效率改进所带来的大部分城镇居民用电节约都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被抵消了,回弹效应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能效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通过整合消费者需求理论与投入产出理论,将我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为八部门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我国城镇居民用电消费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并构建根据收入弹性、支出权重变化及按比例再支出三种测算情景,估计了我国城镇居民用电的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用电间接回弹效应长期为18.4%-19.3%,短期为19.8%-20.8%。第四,基于“干中学”思想,突破以往研究在基于技术进步外生这一严格假设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开展理论研究的传统思路,在能源效率内生化的视角下,构建基于嵌套CES生产函数的中国整体经济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效率内生化条件下,CES生产函数对于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解释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层面的长期能源回弹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逆反效应,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则表现为部分回弹效应;通过能效改进来降低能源消费的政策思路短期内在我国是总体可行的,但其潜在的节能效果中有大部分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一轮能源消费所抵消,使得长期回弹效应偏高,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尚存在巨大的节能空间。第五,回弹效应问题的解决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工程技术部门到政府机构,从社会消费观念到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学家到社会学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及相关理论剖析,本文提出了多种措施相互搭配的政策组合(policy mix)来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抑制。总之,虽然技术进步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能源效率的改进却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回弹效应。降低能源回弹效应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通过制定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措施有效限制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才可能保证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能源效率 回弹效应 能源服务 能源投入产出 限制政策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8
  • 1.1 问题的提出14-15
  • 1.2 研究背景15-17
  • 1.3 研究意义17-18
  • 1.3.1 理论意义17
  • 1.3.2 现实意义17-18
  • 1.4 概念界定18-22
  • 1.4.1 节能18-19
  • 1.4.2 技术进步19-20
  • 1.4.3 能源效率20-21
  • 1.4.4 能源效率与能源节约21-22
  • 1.5 研究内容22-24
  • 1.5.1 研究目标22-23
  • 1.5.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23-24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4-26
  • 1.6.1 论文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24
  • 1.6.2 研究技术路线24-25
  • 1.6.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25-26
  • 1.7 主要创新点26-28
  • 第2章 能源回弹效应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28-58
  • 2.1 能源回弹效应的提出与争论28-32
  • 2.2 能源回弹效应的涵义界定32-35
  • 2.3 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演进35-45
  • 2.3.1 理论萌芽36-37
  • 2.3.2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拓展37-41
  • 2.3.3 基于效用理论和成本理论的深化41-43
  • 2.3.4 基于演化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尝试43-45
  • 2.4 能源回弹效应实证测算研究45-57
  • 2.4.1 直接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45-50
  • 2.4.2 间接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50-51
  • 2.4.3 整体经济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51-55
  • 2.4.4 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测算55-57
  • 2.5 本章小结57-58
  • 第3章 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58-78
  • 3.1 直接回弹效应的定义与测算方法58-62
  • 3.2 中国城镇居民用电直接回弹效应实证研究62-70
  • 3.2.1 我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现状分析62-63
  • 3.2.2 我国城镇居民用电影响因素分析63-65
  • 3.2.3 计量模型及变量核算方法65-68
  • 3.2.4 非对称价格调整与长期回弹效应测算68-70
  • 3.2.5 数据来源70
  • 3.3 计量结果与分析70-76
  • 3.3.1 面板单位根检验70-71
  • 3.3.2 面板协整检验71-73
  • 3.3.3 价格变量的内生性检验73-74
  • 3.3.4.误差修正模型74-76
  • 3.4 本章小结76-78
  • 第4章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78-91
  • 4.1 间接回弹效应定义与作用机制78-82
  • 4.2 间接回弹效应的测算82-84
  • 4.2.1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82-84
  • 4.2.2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方法的能源投入产出模型84
  • 4.3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的三种情景84-86
  • 4.3.1 收入弹性情景84-85
  • 4.3.2 权重变化情景85-86
  • 4.3.3 按比例再支出情景86
  • 4.4 间接回弹效应测算结果86-89
  • 4.4.1 结果86-87
  • 4.4.2 与其他研究成果的结果比较87-89
  • 4.4.3 研究限制89
  • 4.5 本章小结89-91
  • 第5章 中国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91-107
  • 5.1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作用机制与测算方法91-97
  • 5.1.1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作用机制91-92
  • 5.1.2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计量经济模型测算92-97
  • 5.2 宏观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的“内生化”理论模型97-102
  • 5.2.1 模型假设与构建97
  • 5.2.2 能源回弹效应测算函数模型的选择97-99
  • 5.2.3 能源节约条件99
  • 5.2.4 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求解与分析99-100
  • 5.2.5 长期能源回弹效应的求解与分析100-102
  • 5.3 中国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102-105
  • 5.3.1 CES生产函数模型估计102
  • 5.3.2 变量的设定与样本选取102-104
  • 5.3.3 中国经济层面能源回弹效应结果与分析104-105
  • 5.4 本章小结105-107
  • 第6章 能源回弹效应的抑制政策与总结评述107-116
  • 6.1 能源回弹效应的抑制政策107-111
  • 6.2 能源节约的政策建议111-113
  • 6.3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的总结性评论113-116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16-124
  • 7.1 主要结论116-117
  • 7.2 主要创新点117-118
  • 7.3 政策建议118-121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121-124
  • 附录124-129
  • 参考文献129-1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44-145
  • 致谢145-147
  • 作者简介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碧辉;;云南省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圆满举行[J];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02期

2 ;中央国家机关能源服务单位征集公告(第3号)[J];节能与环保;2006年10期

3 周剑;夏洪胜;;能源服务合同的生产成本分析[J];求索;2006年09期

4 刘胜全;江建林;;在供热领域引入能源服务管理公司势在必行[J];暖通空调;2006年12期

5 王鹏程;杨永刚;;能源服务在热改中运用探讨[J];建设科技;2009年02期

6 黄翔;;能源服务合同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21期

7 朱轩彤;;推动我国能源服务出口刍议[J];中国能源;2010年12期

8 ;国网能源研究院:技术创新改变能源服务[J];发电与空调;2013年01期

9 张希良;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在持续能源发展中的作用[J];农村能源;1997年04期

10 周剑;夏洪胜;;浅析能源服务合同交易成本的决定因子[J];商业时代;2006年3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博士 张钦;未来能源服务呈现新特点和新趋势[N];中国能源报;2013年

2 曲星斗;能源服务须理清思维界限[N];中国电力报;2013年

3 刘柱;达实推出全新能源服务理念[N];深圳商报;2006年

4 孙浩;香港能源服务协会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8年

5 通讯员 陈柏羽;携手拓展能源服务 粤港共建绿色经济[N];中国电力报;2011年

6 国网能源研究院 张钦;技术创新改变未来能源服务[N];中国能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师晓京;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提升为“工程”[N];农民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伟;能源服务或将打破建筑节能僵局[N];中国建设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赵汀;能源服务或成民间投资热点[N];中国电力报;2012年

10 刘伟;能源服务:想说爱你不容易[N];中国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密林;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富渊;英国能源服务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17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