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13:11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升级 影响机制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


【摘要】:制造业是我国的主要实体产业,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命脉。而长期的劳动分工使得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以初级加工、装配为主,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再加上我国环境、资源方面的约束日趋严峻,以及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更加剧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而又服务于制造业的新兴产业,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集聚发展逐渐成为其主要的发展形势。鉴于此,本文拟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释和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和特征,以及其与制造业之间唇齿相依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其集聚的含义、动因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内涵入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作用的理论分析模型,即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其次,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大多为城市,所以本文选择以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选择了我国2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6762,并且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确实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升级。进一步,本文又引入了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由小于门槛值向大于门槛值转变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系数变小,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集聚水平下对制造业升级促进作用的大小存在差异性,而且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会相对减弱。因此,并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越高越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所以,我国应继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但应将其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对策建议,认为政府应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建立优化政策体系以及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中介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积极进行产业集聚式发展,并加强合理有效竞争与合作;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将相关生产性服务外包,并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加大物质资本投入以及提高科技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4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7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马超;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1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171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