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航空联系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7-12-09 18:08

  本文关键词:航空联系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网络 航空联系 对外联系 郑州航空港区 战略耦合


【摘要】: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世界范围内城市相互联系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地理学中,从城市的空间相互联系出发先后产生了城市体系、城市等级和城市网络等相关概念。其中,城市体系可以看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存在相互联系的城市所组成的系统,而城市等级和城市网络是城市体系的两种组织方式。城市等级反映了城市的等级排序,并强调城市间垂直化的联系格局。城市网络反映了城市的合作互补,所以既涵盖了垂直化的联系也包含了水平化的联系。近年来,城市体系研究范式从等级向网络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社会学家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指导下,学者们将城市视作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将不再受城市的形态和功能所主导,而是被穿行在城市之间的各种流所主导,城市的本质属性被更多地表现为网络中的连通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促进了中国城市对外和对内的联系,改变了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越来越复杂化的城市空间分布和组织规律需要一个全新的、综合的网络视角来考察。航空运输是当前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体现了城市间的直接关系,是研究城市网络的合适工具。本研究以城市间航空联系作为衡量城市关系的指标,构建起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总体框架,对论文的三个核心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全球化和城市化双重驱动下中国城市网络的形成机理是什么?第二,航空联系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是什么?第三,中国城市网络节点性与地方发展的互动关系如何?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论文立足于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航空联系的视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与演化进行研究。理论层面上,本文探讨了航空联系与城市网络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变动,推导出中国城市间网络化联系的形成机理。实证层面上,本文从网络的流动性和节点性两个方面入手,对全球、对外和国内三个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同时还关注到网络节点性与地方发展的互动关系,以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为具体案例,构建从全球生产网络到航空大都市的理论模型。论文共分为八章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展开。其中,前三章为文献回顾和研究理论框架搭建,第四章到第六章从全球、对外和国内三个尺度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从郑州为案例,分析了城市网络的节点性对地方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一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具体来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并介绍主要的数据来源和所用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城市网络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阐述。首先,论文在追溯城市网络研究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上,厘清城市网络、城市等级和城市体系等相关概念的各自表述、特点和相互联系。其次,论文从城市间相互作用理论、传统区域理论的网络化和流动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城市网络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然后,论文分别对城市网络的实践进展进行评述。最后,论文分析航空联系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航空联系数据之所以能成为反映城市间相互关系的指标从而体现城市网络结构的原因。第三章是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城市网络的分析框架。首先,论文从全球化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全球经济活动网络化联系的起源——全球生产网络,并对全球生产网络影响下城市网络化联系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其次,论文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入手,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再次,论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网络形成的机制。最后,论文提出了全球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的中国城市网络的三角解释模型,并从航空联系对接城市网络的角度对实证分析的维度和尺度进行了详细的定义与设计。第四章是世界城市网络中连接性的研究,将国内顶级城市北京和上海纳入到最高等级的全球城市网络中,对世界城市网络联系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将航空联系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联系窗口,在世界城市网络中也处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第五章是中国城市的对外联系网络的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的格局和演化进行分析,接着论文借鉴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2-模网络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建构起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的网络,并对网络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对外联系发展的三个特点:阶段性、集中性和差异性。第六章是国内城市网络的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描述,在传统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论文构造出复合型指标-网络度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结构展开分析。随后,论文从网络中心性、网络度和凝聚子群等几个方面入手度对中国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城市网络化联系显著加强,由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组成四中心钻石结构开始显现。第七章是中国城市网络节点性与地方发展关系的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论文首先论述了全球生产网络、航空网络与地方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基础和国际案例。随后,论文将郑州航空港区的案例作为全球复合网络中的新节点看待,详细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方耦合和航空经济引领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最后,论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全球生产网络到航空大都市的三重耦合模型。第八章是本文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第一,提出了从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重驱动下中国城市网络形成的三角模型。中国城市网络的形成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释。首先,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劳动分工强化了中国城市网络中核心城市的控制作用,全球资本进入中国的空间演进路径决定了城市网络中边缘城市的融入时间和过程。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集聚效应带来资源向沿海大城市的集中,而扩散效应推动更多的边缘城市融入到城市网络中,而市场化的进程推动了企业网络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网络的主要形式。在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城市体系的格局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也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融入全球化进程存在正向的反馈机制,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网络的解释模型。第二,根据网络的特性,将城市网络研究分解到流动性和节点性两个维度,即包括了整体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也包含了网络节点性与地方发展互动的研究。以跨越国家界线的视角,将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拓展到三个尺度:世界城市网络、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和中国国内城市网络。第三,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了推动地方发展的三重耦合模型。其中,全球化和城市化完成了地方耦合的过程;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基于供需关系完成了战略耦合的过程;航空大都市提供了上述两种耦合的空间场所,成为空问耦合的载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


本文编号:1271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71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b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