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体系变迁研究(1840-1937)
发布时间:2017-12-18 05:02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银行体系变迁研究(1840-1937)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近代 银行体系 银行机构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 变迁
【摘要】:银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合理有效的银行体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银行体系的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健全和完善。但是尽管如此,银行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迁的。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不论是银行机构自身还是监督管理机制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目前国内银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仍然突破不了中小企业无抵押、少抵押而大量融资的困局,中小企业融资难、创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再比如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微众银行等新的金融业态如何纳入体系,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孰优孰劣”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话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5年11月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要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2016年3月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所作的演讲中亦指出,“中国金融机构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且金融机构体系问题在最近两年的经济运行中愈发明显”;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框架”,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当然,面对改革,我们一方面需要学习借鉴全球先进的做法,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和总结我国近代银行体系变迁的历史,习总书记曾说过:“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无疑对于促进我国现行银行体系的建设与顺利地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近代(1840-1937年)银行体系的变迁为对象,主要根据不同时期银行体系机构构成的重大变化、结合了历史朝代的大类划分,将我国近代(1840-1937年)银行体系的变迁分为鸦片战争前、晚清时期、北洋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银行体系产生的背景、银行机构体系的机构构成、特征以及银行监督管理与自律机制的建设情况,总结归纳每个阶段的变化,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即第1章,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整理中国近代有关银行体系的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主题,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总结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正文,即第2-5章,每章分为3个小节,具体为:第2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前我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研究此阶段我国银行体系的机构构成、功能、特征及监督管理情况,认为在鸦片战争前我国银行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并分析了原由。首先,从社会背景分析来看,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政治上闭关锁国、经济上封建落后及金融思想上相对保守,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局限了社会经济对银行发展的需求,经济决定金融,也造就了当时银行体系发展落后的状况;其次,研究了鸦片战争前我国传统银行机构体系的机构构成及其特征,分析认为当时我国虽然没有机构叫银行,但早已存在着经营存、贷、汇业务的专门机构,本文将这些专门机构统称为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尽管其机构构成简单、金融服务产品相对单一,但这些专门机构间相互交织、互相联系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体系,实现了传统金融机构间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三,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金融监督管理和同业自律组织建设情况,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如钱庄业实行“五户联保制度”、也有“内园钱业会馆”等同业组织,但尽管如此,由于鸦片战争前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在监督管理与自律机制的建议方面不普及、也不规范,为此尚停留于起步阶段。第3章重点从晚清时期我国银行体系机构构成、功能、特征以及监管体系的变化分析入手,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我国银行体系产生阶段的原由。首先,重点分析了晚清时期,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及金融思想动态、背景,以便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此阶段银行发展的状况;其次,研究分析了晚清时期(1840-1911)我国银行机构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短短的六七十年,我国国内银行机构从一批外资银行的进驻、到一批中资银行的设立、以及它们共同与传统银行机构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且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届时履行了“准央行”的职能,从而产生了以“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核心的、国内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机构体系;第三,晚清时期,清政府通过制定出台《银行通行则例》等法规,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外资银行间也成立了外资银行协会。可以看出,晚清时期,我国银行体系中的监督管理与自律机构的建设开始提上议程。第4章重点研究了北洋时期我国银行体系的形成情况。首先,分析了北洋时期,我国处于在政治上军阀混战、经济上一批民族工业兴起、金融思想上受洋务派和西方银行理论与银行制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影响,创立银行的思想与行动处于异常积极和踊跃状态;其次,研究了北洋时期我国银行体系的机构构成及其特征。由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兴起,一大批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地方性银行纷纷设立。而外资银行受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力东扩及受国人爱国反帝热情高涨的影响,势力大大下降,国内银行实现了由弱渐强的转变;传统银行机构由于受其战乱及其组织形成的制约,只有钱庄得以生存;从而,国内银行体系形成了以中、交两行为核心,以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银行机构为主体,部分外资银行、钱庄为补充的银行机构体系;第三,北洋时期,北洋政府将银行业的法制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很大发展,组织制定《银行通行法》及《银行通行法实施细则》,提出严格的监管条例,把外资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同时,北洋时期,由于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拮据问题,不断地通过出售银行股权或利用银行发债等方式来获得资金,银行同业加强了联合以避风险,银行公会的形成并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南三行”、“北四行”等联合组织,有力地抵御了外部风险。第5章主要研究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情况。首先,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在政治上加强了事权的统一,经济上开展了激活国民经济的建设活动,金融思想上更加开放和先进;其次,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银行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内事权的基本统一,着手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管理与控制,银行业的官办化程度迅速提升,且通过对“四行联处”多次的改组,明确了中央银行的专属职能,也细分了各家商业银行专业化职能,使得中央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体系领导核心,初步确立了其“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及“国家的银行”的地位,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官商合办银行、全国性民营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银行机构体系,我国的银行体系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健全和完善。第三,南京政府时期,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进入了规范化,通过设立《银行法》的方式,将银行的设立、准入、运行、退出、清偿等进行了明确,大大地推进了银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与此同时,银行公会组织也逐步趋向官办化,有效地减少和规避了各类金融风险,提高了银行的安全性管理。第三部分为总结和启示,也就是第6、7章的内容。第6章为总结,主要是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全文,并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中国近代银行体系渊源于传统金融机构,质变于“中西”融合;二是我国银行体系变迁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三是我国银行体系变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四是银行体系变迁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第7章为启示,主要是基于对我国近代银行体系的变迁研究,寻找发现规律,努力总结并得出几点启示:一是与时俱进,包容地推进改革是保持银行体系竞争力的关键;二是银行体系的变迁中要防止过度、盲目地“崇洋媚外”;三是银行体系的变迁要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四是政府的相对控制与银行体系的相对独立间应建立相机治理机制;五是银行体系要防止委托代理关系下职业经理人的逆向选择。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本文是从金融学的角度,研究一个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研究我国近代(1840-1937)银行体系的变迁,时间跨度近100年,目前国内研究者非常少;二是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研究鸦片战争前后至民国时期的银行体系,具有交叉学科性的复杂性,需要将系统分析法、跨学科分析及定性定量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从跨学科的角度,运用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研究和界定银行机构、功能及特征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运用史学的标准来回顾银行及其机构的经营状态。最后还要综合运用历史学、金融学及唯物辩证法等有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判断;三是在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关于中国近代银行史的研究,大多数是从银行体系的某一家银行或某一阶段的侧面进行研究,而本文是对中国近代银行体系进行整体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9
,
本文编号:1302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0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