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四川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9: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四川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011年,《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颁布将我国种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种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种业逐步发展起来,日益展现的效益空间,吸引了跨国种业公司与各行业资本的强烈关注,跨国种业巨头通过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成熟的“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对中国种子产业展开强势渗透,对国内种子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和竞争压力。面对跨国种业的入侵,我国种业必须抛弃传统育种模式,进行商业化育种,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相结合,在市场的引导作用下,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研发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分散风险等。研究科企合作以及科企合作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科企合作,对企业和科研单位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同时有助于增强中国种业竞争力,保护国内种子企业和粮食安全。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第二部分,四川种业科企合作概况。首先介绍了四川省种业发展历程,通过时间序列对四川省种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并搜集数据对四川省种业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介绍了四川省种业产学研合作概况,同样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了早期的产学研合作,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深化后的产学研合作,即科企合作现状。第三部分,四川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分析。通过调研总结出,四川省种业企业主要使用了5种模式开展合作,分别是:直接购买新品种、委托研发、协议约定任务、共建研发团队和共建创新平台,并分析了各模式的要素流动规律和特点,以及各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方式和风险分担方式,最后指出了合作中存在的6种制约因素。第四部分,国内外种业企业科企合作模式分析。介绍了国内外种业科企合作的一些模式;同时选择了国内外两家有代表性的种业公司(仲衍公司和先正达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第五部分,加强科企合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为:(1)四川省种业科企合作发展良好。近87%的被调研企业开展了科企合作,93.8%的被调查者认为近5年参加科企合作的质量良好,仅6.2%的被调查者认为近5年参加科企合作的质量很差,同时有近91.7%的企业希望在未来3年与科研单位合作;(2)不同选择模式的要素流动方式不同。共建创新平台的科企合作模式中要素流动最为全面充分,企业的市场、资金、人才、技术要素和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资金、种质资源要素进行了双向流动,从而使全要素协同创新;(3)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和风险分担方式是科企合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不同的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方式不同,合作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协议约定各方的利益和风险,保障科企合作的公平、公正;(4)科企合作模式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融资渠道单一、双方创新要素流动率低、合作成果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激励机制不健全、种业体制机制不完善。综上,对加强科企合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建立科企合作战略联盟;(2)完善政策环境;(3)完善利益分配、风险分担制度;(4)完善信息、沟通、激励机制;(5)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
【关键词】:科企合作 粮食安全 制约因素 合作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文献综述13-20
  • 1.2.1 概念界定13-14
  • 1.2.2 理论基础14-15
  • 1.2.3 国外研究综述15-17
  • 1.2.4 国内研究综述17-19
  • 1.2.5 研究述评19-20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20-21
  • 1.3.1 研究内容20-21
  • 1.3.2 研究逻辑框21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22
  • 1.4.1 研究方法21-22
  • 1.4.2 数据来源22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22-23
  • 2 四川种业科企合作概况23-32
  • 2.1 四川种业发展历程23-27
  • 2.1.1 四川种业历史23-24
  • 2.1.2 四川种业现状24-27
  • 2.2 四川种业产学研合作概述27-32
  • 2.2.1 四川种业早期的产学研合作27-28
  • 2.2.2 四川种业科企合作现状28-32
  • 3 四川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分析32-47
  • 3.1 四川种业科企合作的几种模式32-44
  • 3.1.1 直接购买新品种34-36
  • 3.1.2 委托开发36-38
  • 3.1.3 协议约定任务38-39
  • 3.1.4 共同组建研发团队39-42
  • 3.1.5 共建创新平台42-44
  • 3.2 四川种业科企合作模式的制约因素44-47
  • 3.2.1 种业体制机制不完善45
  • 3.2.2 科企双方创新要素未能有效流动45-46
  • 3.2.3 单一的融资渠道46
  • 3.2.4 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46-47
  • 3.2.5 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47
  • 3.2.6 信息、沟通、激励机制不健全47
  • 4 国内外种业科企合作模式分析47-56
  • 4.1 国内种业科企合作模式分析47-53
  • 4.1.1 国内种业主要科企合作模式概述47-49
  • 4.1.2 案例分析49-53
  • 4.2 国外种业科企合作模式分析53-56
  • 4.2.1 国外种业主要科企合作模式概述53-54
  • 4.2.2 案例分析54-56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56-61
  • 5.1 研究结论56-57
  • 5.2 对策建议57-61
  • 5.2.1 建立科企合作战略联盟57-58
  • 5.2.2 完善政策环境58
  • 5.2.3 完善利益分配、风险分担制度58-59
  • 5.2.4 完善信息、沟通、激励机制59
  • 5.2.5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59-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8
  • 附录68-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琴;;种业科企合作新模式——开创“集团对集团”的协同创新机制[J];种子科技;2014年05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程晖;始终将农民需求作为“指南针”[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晶;薛亮委员:推进种业科企合作[N];人民政协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宁启文;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三农”情怀[N];农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雅之;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四川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商业化育种视角的四川农作物种业科企合作的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70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