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20:18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腾飞,能源消耗总量与日俱增,这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因此,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生产中各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一方面是各类宏观气候模型的重要参数,另一方面也对制定政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所以研究能源与非能源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使用考虑配置低效率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工业全行业、工业高耗能行业作了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测算出行业技术低效率和配置低效率水平以及要素间两两的替代弹性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行业配置低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资本要素对能源要素的替代弹性逐渐由互补趋近于替代,主要原因是能源的价格提高使得企业日益倾向于减少能源的投入。在研究两要素替代弹性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二级嵌套CES生产函数测算出三要素间的嵌套替代弹性关系,结果显示,工业高耗能全行业的劳动力、资本两个要素对能源的替代弹性要明显高于工业全行业,主要是因为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大,降耗空间也大于全行业水平,因此能源与另两种要素更加倾向于替代关系。综上,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政府寄希望于使用资本或劳动力来替代能源的空间有限,细分行业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政府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一步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继续深化能源价格体制改革,推动期货市场等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建设,鼓励金融创新以强化能源产品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关键词】: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技术低效率 配置低效率 替代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4;F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11-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2.1 理论意义16
  • 1.2.2 现实意义16-17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7-22
  • 1.3.1 微观生产函数理论的研究综述17
  • 1.3.2 能源替代弹性的研究综述17-20
  • 1.3.3 似不相关回归的研究综述20-21
  • 1.3.4 能源替代弹性文献评述21-22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22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2-25
  • 1.5.1 研究方法23
  • 1.5.2 技术路线23-25
  •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数据25-32
  • 2.1 超对数成本函数模型25-28
  • 2.1.1 产出技术低效率25-26
  • 2.1.2 配置低效率26-27
  • 2.1.3 考虑产出技术低效率和配置低效率的似不相关模型27-28
  • 2.2 CES生产函数模型28-29
  • 2.3 中国工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9-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中国工业全行业与工业高耗能全行业替代弹性实证分析32-47
  • 3.1 中国工业全行业能源替代弹性分析32-39
  • 3.1.1 参数估计与检验32-34
  • 3.1.2 工业全行业配置低效率的测度34-35
  • 3.1.3 工业全行业替代弹性比较分析35-39
  • 3.2 中国工业高耗能行业的划分39-41
  • 3.3 中国工业高耗能行业能源替代弹性分析41-46
  • 3.3.1 工业高耗能行业成本函数的检验41-42
  • 3.3.2 工业高耗能行业配置低效率的测度42-43
  • 3.3.3 工业高耗能行业替代弹性比较分析43-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工业高耗能细分行业替代弹性实证分析47-62
  • 4.1 工业高耗能细分行业成本效率的分析47-48
  • 4.1.1 技术低效率分析47
  • 4.1.2 配置低效率分析47-48
  • 4.2 工业高耗能细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分析48-61
  • 4.3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考虑技术低效率和配置低效率的多要素嵌套替代弹性分析62-70
  • 5.1 三要素二级嵌套CES生产函数线性化变换62-63
  • 5.2 CES生产函数最优嵌套方式确定63
  • 5.3 估计结果与多要素替代弹性分析63-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6.1 主要结论70
  • 6.2 政策建议70-71
  • 6.3 主要创新点71
  • 6.4 研究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7-78
  • 附录—部分 Stata 程序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绪文;;制定合理的商品比价的依据是替代弹性[J];价格月刊;1986年04期

2 李文锦;关于替代弹性的定义[J];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1994年02期

3 范晓静;;对中国产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计[J];统计与决策;2014年06期

4 郝枫;盛卫燕;;中国要素替代弹性估计[J];统计研究;2014年07期

5 张明海;增长和要素替代弹性——中国经济增长1978—1999年的实证研究[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6 赵领娣;张磊;;区域视角的劳动与能源的替代弹性:趋势、差异与政策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10期

7 岳意定,张琦;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替代弹性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8 顾六宝;幺海亮;陈博飞;;中国居民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年序递推统计估算研究[J];经济统计学(季刊);2013年01期

9 钟世川;;要素替代弹性与我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10 李志俊;;中国农业要素的替代弹性:人力资本的作用及农业技术变迁[J];财经论丛;2014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群;相似可分离函数的非参数匹配与有效估计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薛晨;中国工业行业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盛卫燕;要素替代弹性估计:理论回顾与经验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郝伟;基于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产业集聚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胡春龙;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测算、分析与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丁晨辰;全球视野下的跨期替代弹性:一种新估计[D];厦门大学;2014年

7 杨萍;生命不确定下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沈健;中国要素替代弹性与有偏技术进步[D];南京大学;2013年

9 刘信刚;我国工业能源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估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钟志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71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