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中国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1:18
【摘要】: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了双重转型阶段,一方面是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另一方面是迈向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转型。直到今天,双重转型的任务仍尚未完成,改革和发展正在全面深化,并且双双步入了新阶段。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现阶段体现为全面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是发展转型的关键。而企业中,激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最有利的保障。本文研究的中国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既需要提高政府能力,又需要识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价值。本文采用了公共政策管理学的经典政策评价理论-----三圈理论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其绩效,即: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的价值、能力和支持条件分析,并以此构建绩效模型,运用2011年科技部和“一行三会”确定的16个试点地区所在省份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三圈理论分析首先是政策的公共价值判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助政策最重要的公共价值在于,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获得持续性增长的动力和原因。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往往开展多角度、多水平的创新,从而避免技术路径依赖。但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存在“市场失灵”。一是技术创新投入存在“市场失灵”,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是准公共产品,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不足;二是技术创新融资的“信息失灵”,由于存在不完善信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往往存在“信贷配给”现象;三是技术创新市场结构的存在“不完善性”,技术创新受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进入进出壁垒等因素影响,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结构都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而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行为介入,弥补市场的“不足”。三圈理论分析第二个方面是政府能力。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演化经济学都为政府介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政府以何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机制,都体现了政府的能力。本文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从中小企业成长的角度。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从其存在到衰亡这个过程,受内外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分析了政府直接资助、政府间接资助以及政府混合资助对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不同影响。政府间接资助政策通过国家信用。让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和商业银行监督机制发挥作用,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和银行监督机制,在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方面提升了中小企业价值。其二、从政府支持方式的有效性角度。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有三种选择,分别是:一是政府完全不给予资助;二是政府无条件给予资助;三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择优资助。第一种方式是完全的市场行为,不做讨论。对于后两种情况,本文从政府干预理论,政府资助原理、政府无条件资助的效果以及政府择优支持的作用机制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政府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有效性。学者们对政府直接资助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直接资助同时具有“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随着资助额的提高呈现了倒U型关系。学界除了对政府直接资助的效应存在质疑外,政府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难以弥补的政府价值判断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恰好能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判断能力。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政府间接资助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设计一套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及交易规则。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必须同时考量政府、金融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三者的利害关系,其核心在于在信息约束条件下,制定有效的对金融中介机构的激励制度以及对金融中介机构、中小企业的监督机制等,提出了政府基于网络化治理的信息协调机制。三圈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支持条件。政府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涉及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广泛,包括:中小企业、金融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公众等,他们中可能有人支持这一政策,也可能有人不支持。这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有关,市场成熟度、金融发展水平,创新资本丰裕程度、创新要素集聚等都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公共资源有限,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群的不同利益诉求,政府处理得好利益关系,自然赢得各方面支持,处理不妥则遭致反对,甚至可能引发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市场成熟度、金融发展水平、创新要素集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外溢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发现市场成熟度越高、金融结构越完善、创新要素越集聚都是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并且成为影响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支持条件,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技术外溢度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则呈现非线性关系。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模型运用中国14个省份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单因素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政府间接资助政策绩效与政府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市场化程度以及创新资本聚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对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作了文献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二章运用三圈理论首先明确了了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着力点。提出能力圈、价值圈和支持圈相交的“耐克区”就是“间接资助区”,根据政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应逐步完善相关机制和支持条件,努力实现“梦想实现区”的目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中小企业成长角度和政府资助政策的有效性角度,分析不同资助政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原理、运作机制及不同的影响。第五章对支持条件进行了逐一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政府间接资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用中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所在省份2009-2013年数据进行了检验,提出中国政府间接资助政策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1;F812.45
【图文】:

企业成长,周期模型,周期,大中型企业


逦老化阶段逡逑图3.1:邋Ichak'Adizes提出的企业成长周期e*型逡逑图3.邋1邋Ich站?邋Adizes提出的企业成长周期模型①逡逑3.1.2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I逡逑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I为中国杜会科学院陈佳贵研究员等人(1998)提出的模逡逑型?。他们用企业规模作为纵座标,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五个阶段,旨日:孕育阶逡逑段、求生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蚁变阶段。根据企业成长情况,把逡逑企业归为H种类型:欠发育型(A),正常发育型(B)和超前发育型(0,并把企逡逑业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种情况。正常发育型指小型企业按照一般企业的逡逑成长规律,正常经过一段时间成长发育。逐渐成长为一个大中型企业的过程;超逡逑常发育型为企业诞生之时就是大中型企业,借助外力快速成长发育与大企业的股逡逑权社会化和分散化投资,大量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投资的背景有关,其成长逡逑的起点高,实力强。图3.邋2代表了模型II。逡逑NB中}逦;逦

企业生命,爱迪,中国社会科学,生命周期


成长阶段逦老化阶段逡逑图3.1:邋Ichak'Adizes提出的企业成长周期e*型逡逑图3.邋1邋Ich站?邋Adizes提出的企业成长周期模型①逡逑3.1.2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I逡逑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I为中国杜会科学院陈佳贵研究员等人(1998)提出的模逡逑型?。他们用企业规模作为纵座标,把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五个阶段,旨日:孕育阶逡逑段、求生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蚁变阶段。根据企业成长情况,把逡逑企业归为H种类型:欠发育型(A),正常发育型(B)和超前发育型(0,并把企逡逑业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种情况。正常发育型指小型企业按照一般企业的逡逑成长规律,正常经过一段时间成长发育。逐渐成长为一个大中型企业的过程;超逡逑常发育型为企业诞生之时就是大中型企业,借助外力快速成长发育与大企业的股逡逑权社会化和分散化投资,大量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投资的背景有关,其成长逡逑的起点高,实力强。图3.邋2代表了模型II。逡逑NB中}逦;逦

示意图,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企业生命周期,修正模型


逡逑图3.邋2:企业成散与生命周期示意图逡逑(资料来源:陈佳贵黄速建等编著:《企业经济学》第405页)逡逑3.1.3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II逡逑国内学者李业(2000)基于企业成长周期模型I提出了修正模型?。李业认逡逑为伊查克?爱迪思的模型最大的特点没有纵坐标,而且企业成长各阶段划分语言逡逑描述不够严谨,既有生物学术语,又有管理学术语。他认为模型II也存在一些不逡逑完美的地方。如:企业成长的晚变包括企业的产品胁变、组织形式蚁变和实物形逡逑态晚变,种类复杂的脱变不一定发生在最扁一个阶段,而是可能发生在求生存期、逡逑离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各个时期I,逡逑为此,他提出了修正的企业成长模型。设置了企业成长周期的纵坐标,拌逸逡逑择销售额作为指标。理由之一是销售额反典了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理由之二是逡逑销售额指标是《财富》每年采用的用来评选全世界日W位企业的最主要指标,符逡逑合国际通常做法。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目P;孕育阶段、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2 颜晓峰;创新的实践检验与评价[J];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797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797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