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党审时度势,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的一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水平被视为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大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重工业基地,工业在大连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大连而言,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优化结构的关键,是在全国工业化城市中获取领先地位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对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工业化的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将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进行理解与概括;其次,结合国内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测度的相关研究,以及综合考虑大连市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一套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较发达地区发展水平列示出指标的标准值及权重;第三,通过查阅统计年鉴和政府网站等搜集指标数据,运用无量纲化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大连及其他地区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测度结果将大连与辽宁省、全国进行纵向对比,将大连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典型工业代表城市进行横向对比,从七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详细而系统的总结了大连新型工业化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上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论文提议大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双化“融合”,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评价体系 进程 大连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
- 1.2.1 理论研究层面的意义9
- 1.2.2 现实应用层面的意义9
- 1.3 研究内容9-11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1-12
- 1.4.1 研究方法11
- 1.4.2 创新点11-12
- 2 研究综述12-15
- 2.1 关于工业化的研究综述12-13
- 2.2 关于新型工业化的研究综述13-15
- 2.2.1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综述13
- 2.2.2 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的研究13-15
-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15-18
- 3.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15
- 3.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15-17
- 3.3 本章小结17-18
- 4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测度18-24
-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8
- 4.2 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的选取18-19
- 4.3 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测度指标的标准值及权重19-22
- 4.4 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测度的方法22-23
- 4.4.1 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22
- 4.4.2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测度方法22-23
- 4.5 本章小结23-24
- 5 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及分析24-34
- 5.1 大连与全国、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情况24-28
- 5.1.1 大连与全国、辽宁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测评数据及测评结果24-26
- 5.1.2 大连与全国、辽宁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测度结果分析26-28
- 5.2 大连与国内其他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评价情况28-31
- 5.2.1 大连与国内其他新型工业化进程测评数据及测评结果29-31
- 5.2.2 大连与国内其他新型工业化进程综合测度结果分析31
- 5.3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31-32
- 5.3.1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很不平衡31
- 5.3.2 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产业有待发展壮大31-32
- 5.3.3 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不高,利用水平偏低32
- 5.3.4 经济效益水平居中,经济发展模式仍然粗放32
- 5.3.5 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动力不足32
- 5.3.6 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较大32
- 5.4 本章小结32-34
- 6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34-42
- 6.1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34
- 6.1.1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提出34
- 6.1.2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分析34
- 6.2 大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34-41
- 6.2.1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34-36
- 6.2.2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构建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36
- 6.2.3 健全用人机制,重视人才培养36-38
- 6.2.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水平38-39
- 6.2.5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39-40
- 6.2.6 降低能源消耗,重视环境保护。40-41
- 6.3 本章小结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贵;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2年07期
2 吴刚虹,洪钰;试论新型工业化城市形态的性质与特征[J];江南论坛;2004年03期
3 刘小龙;;坚持不断创新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J];湖湘论坛;2006年06期
4 赵建仁;张娅娅;;左手环保 右手诚信——石嘴山构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理性探索[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年09期
5 郝宏桂;论香港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J];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姚亚平;我省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进程[J];求实;2001年07期
7 王成军;何秀荣;费喜敏;;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变化作用研究——基于国际视角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11期
8 阿恩·洛茨;;促进工业化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名城;2008年02期
9 和金生,王蕊;关于天津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邓仕仑;方和荣;;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偏差分析[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桂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2 赵红军;谢识予;;二元结构和经济转轨双重条件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任洪艳;冯小平;张云霞;阮文权;;工业化城市(无锡)的低碳发展浅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王开琼;;遵义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华 李轶 本报记者 王英 朱德超;倾听长春工业化进程的隆隆足音[N];吉林日报;2012年
2 李更虎 胡凤霞;石嘴山打造新型工业化城市[N];中国环境报;2007年
3 ;新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N];长春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志伟;放大优势 彰显特色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N];洛阳日报;2010年
5 苟保平;展望新型工业化[N];甘肃日报;2003年
6 张耀民 作者系铜川市财政局局长;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N];铜川日报;2006年
7 晚报记者 薛光平;石嘴山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N];银川晚报;2010年
8 刘名 记者 李楠;大连已焕发新型工业化城市活力[N];大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方永利 本报通讯员 李东平 阎云;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N];山西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张亚武;实施双带动战略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N];洛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学光;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志加;生产性服务业指数构建[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苗;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张丽敏;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朋飞;基于综合评价的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分析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5 李蓉;武汉市工业化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田雅娟;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李广杰;东陵区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8 李孟秋;合肥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9 吴绵超;苏北工业化进程中的反哺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艳;包头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连新型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0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