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7 22:16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活跃的领域,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环节上存在前后向的关联,通过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能够获取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环节,解决区域内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能引领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随着各城市经济与产业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加强,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必然存在空间效应。因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情况及其空间效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产业关联、产业集聚等角度出发,采用区位熵测度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指数,然后构建两产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Moran’s 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测度两业空间协同集聚的相关性,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验证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集聚、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协同集聚水平尽管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但仍然偏低,且协同集聚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湾区各城市2000-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14区GDP总量从2000年的5.5%到2010年的10.9%再到2018年的14.3%,其中深圳、广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大湾区总产值明显靠深圳,广州双极点带动。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图3-3)来看,大湾区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2018年共提供38.4万个就业机会,以仅占全社会0.8%的就业人员创造了超过大湾区1/10GDP,对高技术制造业的综合服务配套能力不断加强。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表3-2)而言,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行业,分别占到34%和35%。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低,可能受到从业准入门槛限制,这两个行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使得其从业比例相对低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图3-2大湾区各城市2000年2010年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
15图3-3大湾区各城市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表3-2大湾区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单位: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2989476393911318580688806所占比例34%14%35%17%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3.3大湾区创新环境概况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都与大湾区的创新环境紧密相关。城市研发与实验的发展经费支出和其所占GDP的比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创新环境情况。从图3-4分析可知:大湾区各城市R&D经费支出(采用内部经费支出数据)地区差异明显。在2000年,广州、深圳、香港R&D经费支出遥遥领先其他城市;2014年到2018年东莞、佛山作为后起之秀加入R&D经费支出第一梯队。从这四个时点的各城市R&D经费支出可以明显看到,广深佛莞港五个城市的R&D经费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以广深为极点逐渐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这与当地政府具备的较强的资金实力密不可分。自2010年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的R&D经费支出就一直占据大湾区前四位,尽管中山和惠州的R&D经费支出在2010年后得到明显提升,但从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比较研究[J]. 孔令夷,邢宁宁. 软科学. 2019(06)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增长效应研究[J]. 任皓,周绍杰,胡鞍钢. 中国软科学. 2017(08)
[3]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 张虎,韩爱华,杨青龙.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2)
[4]政策动向[J]. 纪陆. 经济管理. 2016(06)
[5]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基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 吕民乐,金妍. 工业技术经济. 2016(04)
[7]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豆建民,刘叶.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04)
[8]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J]. 吉亚辉,甘丽娟. 中国科技论坛. 2015(12)
[9]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J]. 傅为忠,王杰. 工业技术经济. 2015(02)
[1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 陈晓峰,陈昭锋. 财贸研究. 2014(02)
本文编号:3348609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湾区各城市2000-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14区GDP总量从2000年的5.5%到2010年的10.9%再到2018年的14.3%,其中深圳、广州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大湾区总产值明显靠深圳,广州双极点带动。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图3-3)来看,大湾区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2018年共提供38.4万个就业机会,以仅占全社会0.8%的就业人员创造了超过大湾区1/10GDP,对高技术制造业的综合服务配套能力不断加强。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表3-2)而言,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行业,分别占到34%和35%。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低,可能受到从业准入门槛限制,这两个行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使得其从业比例相对低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图3-2大湾区各城市2000年2010年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
15图3-3大湾区各城市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表3-2大湾区2018年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单位: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2989476393911318580688806所占比例34%14%35%17%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3.3大湾区创新环境概况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都与大湾区的创新环境紧密相关。城市研发与实验的发展经费支出和其所占GDP的比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创新环境情况。从图3-4分析可知:大湾区各城市R&D经费支出(采用内部经费支出数据)地区差异明显。在2000年,广州、深圳、香港R&D经费支出遥遥领先其他城市;2014年到2018年东莞、佛山作为后起之秀加入R&D经费支出第一梯队。从这四个时点的各城市R&D经费支出可以明显看到,广深佛莞港五个城市的R&D经费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以广深为极点逐渐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这与当地政府具备的较强的资金实力密不可分。自2010年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的R&D经费支出就一直占据大湾区前四位,尽管中山和惠州的R&D经费支出在2010年后得到明显提升,但从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比较研究[J]. 孔令夷,邢宁宁. 软科学. 2019(06)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增长效应研究[J]. 任皓,周绍杰,胡鞍钢. 中国软科学. 2017(08)
[3]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 张虎,韩爱华,杨青龙.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2)
[4]政策动向[J]. 纪陆. 经济管理. 2016(06)
[5]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基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 吕民乐,金妍. 工业技术经济. 2016(04)
[7]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豆建民,刘叶.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6(04)
[8]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J]. 吉亚辉,甘丽娟. 中国科技论坛. 2015(12)
[9]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J]. 傅为忠,王杰. 工业技术经济. 2015(02)
[1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J]. 陈晓峰,陈昭锋. 财贸研究. 2014(02)
本文编号:3348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34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