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响应
本文关键词: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对全球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更加的全面,土地利用的变化由于作为全球变化中与人类活动联系最为密切的变化之一,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典型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慢慢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焦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特定时期的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原因,过去的资源开采发展对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近些年以来,随着焦作市境内可开采资源数量的急剧下降,焦作市需要城市转型以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焦作市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这一天然特殊因素决定其向着绿色旅游城市方向转型。城市用地是由城市功能所决定的,因此在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必然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本文以由此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作为研究的中心问题。对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系统的定量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的准确研究,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期的土地利用的整体管理。本文在对焦作市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比以及研究了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后,采用谢高地等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以及对各项功能的赋值,综合焦作市1996-2013年的各用地类型土地利用数据后得到以下结论:(1)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本文主要以焦作市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幅度和结构变化以及变化速度、幅度变化为对象,做了分段研究,最后得出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动态度的分析:焦作市在1996-2013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最大的是林地和未利用地,其分别增大和减少了32300 hm2和25318029 hm2。土地利用动态度方面林地和草地的动态变化度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度最小。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对象,对研究时段内的焦作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该时段内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在该时段内向着集约高效、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而特定类型土地面积的大幅度提升,又符合了焦作市转型期对绿化与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2)焦作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动态分析。本文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敏感性分析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响应。在数量方面:焦作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研究期内是呈上升趋势的其中林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持续增长,是所有用地类型中增加值最大的,而水域所提供的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下降最快。从结构方面看:水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总价值变化中占的比重最大,耕地最少。由此得出焦作市在研究时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在研究时段内,总价值量的变化与研究区内的水域面积减少有直接关系,然而综合各项指标分析得出焦作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结构在研究时段内是趋于合理的,各项服务类型在总价值中的比重逐渐均衡,这对焦作市的生态安全是有利的。(3)政策建议。理论研究准确性的提高,在明确土地利用优化、调整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方向提供政策优化可操作的具体数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以及焦作市目前的土地利用政策,对焦作市今后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积极保护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适宜焦作市的转型方向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动态变化 资源型城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目的12-13
- 1.4 技术路线13-14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4
- 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述14-18
-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综述18-24
- 2.2.1 国外研究现状19-20
- 2.2.2 国内研究现状20-24
- 3 基本方法及相关理论24-30
- 3.1 相关理论24-26
- 3.1.1 资源枯竭城市24
- 3.1.2 生态资本理论24-25
- 3.1.3 外部性理论25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25-26
- 3.2 基本方法26-30
- 3.2.1 分析综合法26
- 3.2.2 模拟市场评估法26-27
- 3.2.3 常规市场评估法27
- 3.2.4 替代市场评估法27-30
- 4.研究方法30-38
- 4.1 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体系构建的原则30-31
- 4.2 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指标体系构建31-32
-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方法32-36
- 4.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敏感性研究36-38
- 5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38-50
- 5.1 土地利用现状38-39
- 5.2 土地利用数量、幅度变化39-43
- 5.3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43-46
- 5.3.1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43-44
- 5.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4-45
- 5.3.3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45-46
- 5.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46-50
- 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研究50-58
- 6.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50-54
- 6.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数量变化54-55
- 6.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构变化55
- 6.4 敏感性分析55-58
- 7 结论、政策建议及创新点与不足58-62
- 7.1 结论58-59
- 7.2 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59-61
- 7.2.1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9-60
- 7.2.2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60
- 7.2.3 保护生态生产性用地60
- 7.2.4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60-61
- 7.3 创新点和不足61-62
- 参考文献62-68
- 致谢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曹敏;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于开芹;泰安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3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