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探索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探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临终关怀作为一项新兴的医疗服务项目,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群,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它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患者能够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开展,人们对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渡过方式开始有了新的转变,从过去的尽力延长生命时间逐渐向提高这一阶段的生活质量这一方式转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然而现阶段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还缺少政府相关部门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使得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面临许多难题。临终关怀事业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国家的重视,为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各国政府与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参与和支持,纷纷将临终关怀与各种医疗保险方式相结合提供给有需要的群众,以保障群众的临终关怀需求。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如英、美两国。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与医疗保险方式上的探索与研究还相当缺乏,仅上海市于2012年10月推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将临终关怀费用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中。因此为能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医疗保险角度出发,探讨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内增设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与制约因素,从临终关怀服务经费来源的角度,探索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与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实施路径,并提出发展建议。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现阶段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描述英国和美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内制度安排的具体内容,提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作者通过对上海市民对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的认知和意向的问卷调查,发现上海市民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比较好,并且大多愿意参加含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保险。其次,本文从社会、经济与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增加临终关怀服务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在社会条件上: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居民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我国临终关怀需求在快速增长。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我国居民的观念在发生改变,更注重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活质量,对临终关怀的接受度在上升。而且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有部分临终关怀机构发展情况较好,其服务开展模式等方面都可以为我国的制度安排提供一定的借鉴。因而具有社会合理性。在经济条件上:由于临终关怀服务开展所产生的费用要低于综合医院里进行常规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因而如果将临终关怀纳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对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较小。加上医疗领域内“过度医疗”行为的普遍存在,如果能够大力推广临终关怀服务,可以为我国减少许多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从而提高我国医疗资源使用的效率,因而具有经济合理性。在政策条件上:我国深化医疗保险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使我国医保支付方式覆盖到所有的医疗服务,而临终关怀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也应当被包含在这项任务中。而且随着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政府部门开始重新重视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有地区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管理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这就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增加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相对于安乐死而言,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制度安排上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而具有政策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由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统一的准入机制和实施细则、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的缺乏、各地区临终关怀开展情况不一、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碎片化,可能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增加临终关怀服务带来不利影响。最后,作者从临终关怀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三个角度,探索在经费来源上我国临终关怀与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的实施路径,并对我国进行临终关怀与社会医疗保险方式的探索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临终关怀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合理性 制约因素 基本医疗保险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8;F842.68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3-19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19-20
-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20-22
- 第二章 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22-28
- 第一节 相关概念22-26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26-28
- 第三章 我国及英美发达国家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现状研究28-46
- 第一节 我国临终关怀现状与问题概述28-32
- 第二节 英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制度32-37
- 第三节 美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制度37-44
- 第四节 英美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发展经验及启示44-46
- 第四章 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的认知与意向——基于上海的调查研究46-61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46-47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47-49
- 第三节 上海市民对临终关怀服务认知度与接受度的调查分析49-56
- 第四节 上海市民参加临终关怀医疗保险的意愿调查56-59
- 第五节 调查结论分析59-61
- 第五章 我国临终关怀及其社会医疗方式的合理性分析61-79
- 第一节 社会合理性61-69
- 第二节 经济合理性69-73
- 第三节 政策合理性73-77
- 第四节 制约因素分析77-79
- 第六章 我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路径探索79-94
- 第一节 临终关怀服务提供方式及其经费来源79-84
- 第二节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及其经费来源84-87
- 第三节 临终关怀服务对象及其经费来源87-91
- 第四节 发展建议91-94
- 参考文献94-99
- 附录 一99-102
- 附录 二102-103
- 致谢103-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雇主对工人医疗保险的新认识[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年04期
2 沈晓红;我军开始实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J];武警医学;2000年02期
3 吴明;医疗保险与医院改革——第五讲 医疗保险系统[J];中国医院管理;2000年07期
4 张向红,鱼敏;美国的无医疗保险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1年02期
5 吕世伟,张鹭鹭,刘博;个人医疗账户在医疗保险运行中的情况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03期
6 周绿林,李君荣,詹长春,唐永泽;论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经济;2001年11期
7 张爱芹;潘庆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保险机制探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年01期
8 周寿祺;步履艰难的医疗保险——评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J];卫生软科学;2002年02期
9 毛琪;职业化医疗保险专业队伍建设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07期
10 金安娜 ,李国鸿;韩国医疗保险的主要类型及资金筹措与使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护士长工作[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清华;万兴军;;贫困县如何开展医疗保险——灌云县医疗保险情况调研[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3 傅鸿翔;;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机制探讨[A];第一届浙江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谢俊明;杨慕真;徐一平;;浅谈系统化、职业化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A];第一届浙江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刘晓雅;;病案管理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陶路宁;;病案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周绿林;蔡小霞;余悦;刘石柱;李君荣;;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研究与实践[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庆华;;苏州市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9 姚宏;;中国医疗保险展望[A];全国企业医院管理经验交流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10 颜爱华;;三明市医疗保险基金赤字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徐;德国医疗保险一瞥[N];国际金融报;2000年
2 陈谭;扫描德国医疗保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3 迪恩·贝克 王慧卿 译;为什么要关心医疗保险的普及[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董梅邋方滨;确保居民医疗保险“不漏一户”[N];青岛日报;2007年
5 封进;医疗保险解开医疗费用上涨死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黄红芳;省医疗保险研究会成立[N];新华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庆飞;职工医疗保险应扩大覆盖面[N];长白山日报;2009年
8 高文;新华人寿推出境外救援医疗保险新品[N];中国保险报;2005年
9 记者 李静 通讯员 孙万禄;我市“提高农民医疗保险水平”实事完成[N];东营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徐兆鹏 通讯员 孙万禄;东营农民喜享医疗保险[N];东营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东;医疗费用控制与医疗保险纵向一体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海冰;我国医疗保险全覆盖模式下的收支平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钦;医疗保险视角下的中国家庭金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田国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英;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6 吴爱平;保险人群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南通市职工医疗保险实证[D];复旦大学;2004年
7 蒋菲;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市场参与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8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健;参保职工医疗服务利用与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许红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比例测算与费用支付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立辉;医疗保险模式对医疗保险水平的决定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2 岳英杰;我国医疗保险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顾嫣;医疗保险需求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伟娜;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吴明东;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文杰;完善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忠昌;我国医疗保险城乡统筹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8 付斌;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行为与意愿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李许良;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孟佳;城镇医疗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临终关怀及其医疗保险方式探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39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