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16:16

  本文关键词: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培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需要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更大,强度更高,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更加突出。因此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明确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情况、制约因素,探索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措施就成为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本研究将评价单元划分细化到乡级尺度,同时引入耕地质量指数、可建设用地承载强度和公路货运周转量等指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小城市培育工作推进较快的典型自然地形区域——杭嘉湖平原地区,进行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评价;研究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子系统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及差异程度,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类型分区,确定制约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因素;最后,给出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时,宜选择自然地形区作为研究区域,建立针对性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针对杭嘉湖平原地区这一典型自然地形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梳理当前已有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土地质量、国土开发建设强度、贸易流通能力、地质灾害情况等因素来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发现水土资源承载子系统的承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社会经济承载子系统承载力的大小,前者是决定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并在各评价单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生态环境承载力则在土地综合承载力三个承载子系统中空间差异性最大的,其承载水平在不同评价单元间存在明显的波动。(2)开展以乡级评价单元为主的小尺度土地承载力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研究成果更易于推广应用。杭嘉湖平原地区内各县(区、市)之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为接近,但同一县(区、市)域内部的各乡级评价单元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内部差异程度最大的是江干区;相邻乡级评价单元之间土地综合承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3)依据评价结果,通过土地综合承载力类型分区及制约承载力水平的短板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研究区内大部分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主要受到水土资源承载力子系统承载水平的制约,而各个承载子系统内部的制约因素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杭嘉湖平原地区应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耕地生产能力,以提升水土资源承载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导人口转移和产业有序承接,以实现社会经济承载力可持续提高;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治地面沉降,改善空气质量,以保障生态环境承载水平。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开展乡级尺度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和研究,能给够明确其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制约因素,根据其空间差异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该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国土开发规模和布局的优化、地区产业的规划布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等重大规划、决策提供支撑。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 乡级尺度 评价指标体系 杭嘉湖平原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内容12-13
  • 1.3 研究方法13
  • 1.4 技术路线13-14
  • 1.5 数据来源14-15
  • 1.6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15-16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6-22
  • 2.1 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的研究进展16-17
  • 2.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17-19
  • 2.3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的研究进展19-20
  • 2.4 文献评述20-22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22-32
  • 3.1 杭嘉湖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分析24-29
  • 3.2 杭嘉湖平原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29-32
  • 第4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32-47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2-41
  • 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41-42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2-46
  • 4.4 综合评价46-47
  • 第5章 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47-70
  • 5.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计算47-54
  • 5.2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54-67
  • 5.3 土地综合承载力制约因素分析67-70
  • 第6章 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70-75
  • 6.1 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升水土资源承载水平70-71
  • 6.2 产业结构优化,人口规模调整,实现社会经济承载力可持续提高71-73
  • 6.3 水环境、地质灾害、大气环境全面治理,保障生态环境承载水平73-75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75-79
  • 7.1 研究结论75-77
  • 7.2 研究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2
  • 附录一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汇总表82-88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8-89
  • 致谢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刘安兴;郑云峰;谭莹;;新形势下平原地区森林“扩面”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03期

2 雷中英;平原地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探索总结[J];乡镇经济;2001年08期

3 郭承亮,王晓锋,王晓滨;当前平原地区造林绿化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几点建议[J];防护林科技;2005年04期

4 王新民;;转变方式是发展平原地区林业的关键[J];河北林业;2010年05期

5 王广钦;;略论平原地区的森林复被率[J];河南农林科技;1982年02期

6 张树江;平原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浅见[J];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07期

7 唐朝双;平原地区发展林业的新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03期

8 王静洲;冷冰;张书奇;田雷芳;李伟;;河南省平原地区发展林业要素市场初探[J];魅力中国;2009年27期

9 王建华;平原地区林业发展建设对策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2年04期

10 熊黑钢;秦珊;;新疆平原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比较[J];生态经济;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殿敏;;黄淮平原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树立新思维[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珉;;参与主体态度取向对林权制度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平原地区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C];2009年

3 毛泽东;;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A];中共中央中原局(1938.11~1941.5)(上卷)[C];2013年

4 秦明周;刘庚寅;李发荣;高彦伟;;平原地区“空心村”治理——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钱惠康;;从河道淤积谈平原地区的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永生 佟永宏 吴志勇;北京上半年平原地区植树逾1600万株[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2 田宜龙;我省基本实现平原地区高标准绿化[N];河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辉 佟永宏 吴志勇 通讯员 李轩;北京平原地区拉开秋季造林序幕[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记者 袁超群 实习生 屈孝渊;2010年平原地区村村通油路[N];西安日报;2006年

5 徐迪;沈阳探索平原地区发展林地经济[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6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李飞峰;平原地区是“十二五”绿化造林重点[N];宁波日报;2011年

7 记者 王海燕;本市平原明年将增11万亩森林[N];北京日报;2014年

8 宁海记者站 陈勇 周武军;宁海平原地区五年将造林2万亩[N];宁波日报;2011年

9 袁春华 邹霖兰 记者  邓万祥;四川每年补助平原地区村干部3600元[N];农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云;宿迁森林覆盖率全国平原地区领先[N];宿迁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德浩;平原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思考[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博;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3 谢晓鸣;论江汉平原地区中心村的建设与选择[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海峰;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雷中英;平原地区中心村规划与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申云霄;平原地区农户参与林改的意愿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侯崇智;河北省平原地区明清古城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45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