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最优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最优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整合 技术创新协同 航空复杂产品 “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
【摘要】:航空复杂产品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与综合国力。目前我国航空复杂产品的研制主要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为满足航空复杂产品研发的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迫切希望借助主制造商的优势地位和能力,基于研发产品资源需求,打造航空复杂产品的创新协同平台,有效整合核心供应商的优势资源,推动航空产品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面对我国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模式中的新特征,本文通过多主体间的资源整合行为对提升产品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机理研究,研究技术创新协同模式下的资源整合问题。本文以航空复杂产品分布式技术创新协同为研究背景,以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协同行为为切入点,以协同中的资源整合为研究对象,从“主体协同行为”与“资源整合策略”两个角度研究了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模式下的最优资源整合问题。在主体协同行为方面,本文以航空复杂产品主体技术创新协同下的资源整合为前提,以企业资源贡献率为关键变量,基于共生原理搭建了分布式资源整合下的多主体协同共生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以及仿真分析发现了企业自身基本属性、企业间资源互补影响、主制造商主体行为决策等因素对资源整合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主制造商供应商优化资源整合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资源整合策略方面,本文从主制造商干预并协调供应商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建立了航空复杂产品资源整合的分解步骤,选取资源关联组内的供应商群体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资源整合效用函数,并运用博弈论以及运筹学的相关理论,搭建了主制造商寻求整体最优的最优资源整合策略模型,同时建立了主制造商不干预资源整合行为下供应商个体最优的最优资源整合策略模型,给出了主制造商协调控制与非协调控制下的供应商创新协同群体的最优资源投入量,并进行了算例对比分析。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主制造商对供应商群体协调资源整合时,供应商群体的资源增值空间明显提升,航空复杂产品的多主体创新协同效益明显增加。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明晰了主制造商供应商多主体间的协同行为机理,证实了主制造商协同供应商资源整合模式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主制造商供应商创新协同的资源投入上限、最优资源投入量等资源整合策略,为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下的最优资源整合决策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资源整合 技术创新协同 航空复杂产品 “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5;F2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分布式创新的相关文献研究11-12
- 1.2.2 技术创新协同资源整合的相关文献研究12-13
- 1.2.3 航空复杂产品创新协同的相关文献研究13-14
- 1.2.4 文献评述14-15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航空复杂产品分布式技术创新协同的资源整合概述17-26
- 2.1 分布式技术创新协同概述17-20
- 2.1.1 分布式技术创新协同17-18
- 2.1.2 航空复杂产品分布式技术创新协同18
- 2.1.3 案例——中国商飞C91918-20
- 2.2 航空复杂产品资源整合概述20-25
- 2.2.1 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20-21
- 2.2.2 资源整合的行为主体21-22
- 2.2.3 航空复杂产品资源整合的动因22-23
- 2.2.4 航空复杂产品资源整合的特征23-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航空复杂产品资源整合的多主体协同行为建模及分析26-42
- 3.1 引言26
- 3.2 全生产周期内的多主体协同共生26-28
- 3.2.1 航空产品的全生产周期26-27
- 3.2.2 多主体协同共生行为分析27-28
- 3.3 多主体协同共生行为建模的假设与分析28-30
- 3.3.1 模型的基本假设28-29
- 3.3.2 模型的基本分析29-30
- 3.4 资源整合下多主体协同共生行为建模30-38
- 3.4.1 多主体协同共生模型构建31-33
- 3.4.2 多主体协同共生模型的稳定性分析33-34
- 3.4.3“主动—随动”行为下的多主体协同共生模型构建34-37
- 3.4.4“主动—随动”行为下的多主体协同共生模型稳定性分析37-38
- 3.5 多主体协同行为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38-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航空复杂产品创新协同最优资源整合策略建模分析42-61
- 4.1 引言42
- 4.2 资源整合行为的对象及特性42-44
- 4.2.1 资源整合的对象及行为主体42-43
- 4.2.2 资源整合行为的特性43-44
- 4.3 资源整合策略建模系统分析44-47
- 4.3.1 资源整合的任务分解44-45
- 4.3.2 多主体资源整合的效用函数45-47
- 4.4 最优资源整合策略模型的构建47-53
- 4.4.1 整体最优资源整合策略建模47-51
- 4.4.2 个体最优资源整合策略建模51-53
- 4.5 算例分析53-57
- 4.6 对策与建议57-60
- 4.7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5.1 论文总结61
- 5.2 本文的创新点61-62
- 5.3 论文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逄博;邹树梁;王曦;;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特征初探[J];管理观察;2008年22期
2 李新;;复杂产品系统模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1期
3 杜漪;马庆江;何丽君;;复杂产品协同研发项目最优工期的优化与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4 陈洪转;;复杂产品新技术研发中的政府职能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03期
5 胡盛林;赵中华;;军工复杂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2期
6 杨志刚,吴贵生;复杂产品的创新及其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3期
7 陈劲;景劲松;童亮;;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06期
8 张米尔;田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利基策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3期
9 李正锋;叶金福;;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分析[J];工业工程;2008年02期
10 吕宁彩;;持续改进是复杂产品提高竞争力的利器之一[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威;范文慧;常天庆;熊光楞;刘慧慧;;复杂产品多学科鲁棒设计优化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徐路宁;张和明;;虚拟样机环境下的复杂产品多领域协同设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何苗;常好丽;杨海成;;基于共享智力模型的复杂产品协同创新平台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七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鹏;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童亮;基于跨组织合作联结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明;复杂产品研发的技术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刘静;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创新控制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景劲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识别、评估、动态模拟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段秉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桂彬旺;基于模块化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因素与作用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冉龙;企业网络能力、创新结构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刘晓春;基于项目的组织与复杂产品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朱耀琴;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工程信息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雨霏;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平台管理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露露;航空复杂产品技术创新协同最优资源整合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刘岩;我国企业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翟莉莉;政府采购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娜;面向复杂产品的质量满意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永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锦红;复杂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姚洁盛;我国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机理及动力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婉;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分解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杨笑;复杂产品系统模块化制造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76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