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过去的城镇化并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在长期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下,“迁移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大城市,并由此产生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务工,但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待遇,并没有切实解决农民的问题;其二,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发展大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建设,片面注重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发展,导致城市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给生态、环境、能源带来了沉重压力。所以城镇化发展模式亟需转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地城镇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有标杆性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与就地城镇化的关系,就地城镇化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思路。论文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相关情况等。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包括历程回顾、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第三章、第四章是论文主体部分。第三章介绍新型城镇化内涵与战略取向,概括了就地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认为就地城镇化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践模式。第四章通过分析两个典型案例,认为小城镇建设是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提出建设小城镇的对策,明确了小城镇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研究了就地城镇化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三农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评述9-13
- 1.2.1 国外研究动态9-10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0-12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12-13
- 1.3 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创新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论文创新14-15
- 第2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15-23
- 2.1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15-18
- 2.1.1 1949-1957: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较快发展15-16
- 2.1.2 1958-1977:大起大落之后陷入长期停滞16
- 2.1.3 1978-1994:东南沿海领先,,苏南就地城镇化模式成典范16-17
- 2.1.4 1995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17-18
- 2.2 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18-20
- 2.2.1 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18-19
- 2.2.2 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大19
- 2.2.3 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19-20
- 2.2.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20
- 2.3 原因分析20-23
- 2.3.1 发展理念的缺陷20-21
- 2.3.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21
- 2.3.3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影响21-22
- 2.3.4 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缺陷22-23
- 第3章 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践模式23-33
- 3.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向23-26
- 3.1.1 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23-24
- 3.1.2 从盲目的农民进城向有计划的人口迁移行为转变24-25
- 3.1.3 从东部地区主导向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发展转变25
- 3.1.4 从“半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25-26
- 3.2 就地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26-31
- 3.2.1 就地城镇化模式的特点26-28
- 3.2.2 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发展优势28-31
- 3.3 就地城镇化模式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趋向31-33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主要思路33-46
- 4.1 两个典型的就地城镇化地区发展模式33-36
- 4.1.1 苏南地区——大都市周围地区的就地城镇化33-35
- 4.1.2 山东寿光——未受大都市影响的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35-36
- 4.1.3 案例启示36
- 4.2 小城镇建设是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36-42
- 4.2.1 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36-39
- 4.2.2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9-42
- 4.3 就地城镇化模式的适用范围42-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6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8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