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山西省代县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3:31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代县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人口流动 乡村治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路径选择


【摘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的创新、乡村治理的改善,是解决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乡村治理对于维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的农村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增加收入,拓宽眼界,开始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外流动,对城镇发展和流出地村庄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代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以问卷、实地访谈和分析个别典型案例等方式多角度全面剖析了代县农村人口流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农村人口流动给农村社会带来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代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观念意识得到解决,产生了大量的乡村能人,治安环境显著改善,同时村庄中的生态环境有了大幅度的好转,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缓解。可以看出人口流动对乡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给治理村庄提出了挑战:大量有才能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中变得更加困难,留守人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党委会和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如同虚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代县农村社会的发展。文章结合代县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人才回流,鼓励能人治村,完善选举制度,促进社区发展,整合留守人员较少的村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乡村治理的对策,以期加快代县乡村治理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 乡村治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路径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D422.6
【目录】:
  • 摘要5-6
  • 1 导论6-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6-7
  • 1.1.1 研究背景6
  • 1.1.2 研究意义6-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7-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9-11
  • 1.2.3 现有研究理论的评价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12
  • 2 代县农村人口流动基本情况12-15
  • 2.1 代县的基本情况12-14
  • 2.1.1 地理环境12
  • 2.1.2 经济情况12-13
  • 2.1.3 人口情况13-14
  • 2.2 代县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14-15
  • 2.2.1 增加收入是外流的主要动因14
  • 2.2.2 外流人口以青壮年为主14
  • 2.2.3 外流人口文化水平较高14-15
  • 2.2.4 外流人口择业范围窄保障低15
  • 2.2.5 家庭化流动日益明显15
  • 3 代县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正面影响15-19
  • 3.1 村民收入有显著增加16
  • 3.2 农民思想进一步解放16
  • 3.3 产生了一些新的乡村精英16-17
  • 3.4 紧张的干群关系得到缓和17-18
  • 3.5 乡村治安环境明显好转18-19
  • 3.6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19
  • 4 代县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的负面影响19-23
  • 4.1 留守人口的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19-20
  • 4.2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20
  • 4.3 村庄公共管理陷入困境20-22
  • 4.3.1 村“两委”形同虚设20-21
  • 4.3.2 外出人员的部分政治权利流失21-22
  • 4.4 留守人口问题凸显22-23
  • 4.4.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22-23
  • 4.4.2 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突出23
  • 4.5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难度加大23
  • 5 优化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23-28
  • 5.1 改变农业发展方式23-24
  • 5.1.1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机械化23-24
  • 5.1.2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24
  • 5.2 引导人才回流,鼓励能人治村24-25
  • 5.2.1 合理引导农村人才回流24-25
  • 5.2.2 鼓励能人参与村庄治理25
  • 5.3 保障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25-26
  • 5.3.1 加强与流动人口的联系25-26
  • 5.3.2 调整村两委选举时间26
  • 5.3.3 为流动人口回乡选举提供经济支持26
  • 5.4 进行村庄整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26
  • 5.5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26-27
  • 5.5.1 推行居住证制度26-27
  • 5.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7
  • 5.5.3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27
  • 5.6 整合乡村社会资本27-28
  • 5.6.1 借助宗族规范28
  • 5.6.2 引导民间信仰健康发展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Abstract31-33
  • 致谢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2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3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4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5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6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7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8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9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10 周朗生;;乡村治理的理论诠释——从治理到乡村治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以湖北麟村为个案[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9 苗青田;卢凤超;;浅谈完善村民自治[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乡村治理基础研究的深化: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克杰;开除“村籍”暴露乡村治理短板[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共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戚华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N];南方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娟;乡村治理的另一种范式[N];山西日报;2013年

5 湖北省宜昌市委副书记 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N];农民日报;2013年

6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乡村治理要强化维护发展农民基本权利[N];农民日报;2014年

7 汤嘉琛;激活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 秦德胜;努力实现“五好”目标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N];绍兴日报;2014年

9 报道组 魏康星 通讯员 金毅;金东创新机制培养乡村治理能手[N];金华日报;2014年

10 沈昕 凌宏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博士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徽州宗族“善治”:乡村治理启示录(下)[N];中国社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85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885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