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透骨消痛胶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方法学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7-12-24 15:19

  本文关键词:透骨消痛胶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方法学的评价 出处:《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透骨消痛胶囊 吸波面积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摘要】: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一般由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外伤、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透骨消痛胶囊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刘献祥教授的经验方,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院内制剂,具有补肾柔肝、活血祛风的作用,用于KOA疗效良好。本课题将从透骨消痛胶囊体内外方法学建立,单剂量、多剂量给药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和剂量-血药浓度相关性考察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志愿者体内的初步应用,为该制剂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理论基础。透骨消痛胶囊体内外方法学的建立中,采用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的方法(简称AUAWC法)测定透骨消痛胶囊中整体复杂成分的体内外含量准确、可行,可用于该胶囊的质量控制;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选用君药巴戟天中有效成分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和保留时间为23min的目标成分为体外和体内测定的指标成分,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体外研究具有很好的辅助和验证作用。在单剂量给药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中,AUAWC法测得透骨消痛胶囊血浆中t1/2、MRT0~24、AUC0~24分别为 1.318 h、2.093 h、14.856 mg·h·L-1;HPLC 法以保留时间为 23min的目标成分为检测指标,结果t1t2、MRT0~24、AUC0~24分别为0.761 h、1.564 h、7.741 g·h·L-1。两种方法均反映药物在大鼠体内符合一室模型,吸收迅速,体内消除快,第6h药物基本代谢消除,分别表现了药物整体成分和单一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多剂量给药及其研究方法结果显示,连续7天给药,吸波面积法测得的整体药物的t1/2、AUC0~24分别为 1.101 h、13.488 mg·h·L-1,HPLC 法测得保留时间为 28min 的目标成分的t1/2、AUC0~24分别为0.656 h、10.709 mg·h·L-1。两种方法Cmax、AUC0~t累积比分别为0.642、1.246和1.033、1.383,提示连续给药7天,每天2次,透骨消痛胶囊在大鼠体内没有发生蓄积现象。同时,HPLC法在给药第5、6天未检测到目标成分,说明药物给药时间间隔较长或给药剂量不足,在给药次数不变情况下,建议可以增加给药剂量。剂量-血药浓度相关性考察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药物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无关,吸波面积法和HPLC法对剂量与血药浓度做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2和r=0.957,初步考虑透骨消痛胶囊在大鼠体内转运过程近似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结合前期药效实验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说明采用临床剂量的2倍、4倍安全合理,建议临床给药剂量可增大至原剂量的2倍。吸波面积法和HPLC法在健康志愿者体内初步研究及其方法学的评价结果可知:人体口服2倍剂量透骨消痛胶囊后血浆中整体药物与单一成分均呈一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T1/2和CL/F均不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与大鼠体内代谢结果一致。因此,健康志愿者体内初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临床使用2倍给药剂量合理、可行。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阳国平;郭成贤;裴奇;章冉冉;黄路;;口服给药后药-时曲线双峰现象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年03期

2 杨义芳;萧伟;;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解读与策略[J];中草药;2013年12期

3 张忠亮;李强;杜思邈;李秋芬;吕春明;张宁;;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面临的挑战[J];中草药;2013年02期

4 李文兰;白晶;胡杨;季宇彬;杜娟;孙志;;HPLC-ESI/MS~n鉴定金匮肾气丸总苷在大鼠尿及粪中的代谢产物(英文)[J];中国天然药物;2013年01期

5 陈修平;钟章锋;徐曾涛;燕茹;李澎涛;王一涛;;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1期

6 曹小帅;沙美;欧阳强;潘金火;林萍;;黄蜀葵花中4种黄酮类成分体内整合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10年02期

7 郝海平;郑超ns;王广基;;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药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孙国祥;毕开顺;;中药指纹图谱学体系在中药创制中的作用[J];色谱;2008年02期

9 赵刚,田长青,李静;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年04期

10 卢弘,李敏,邢东明,杜力军;对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评述与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金兰;王彩虹;吴彩胜;王亦琳;丁春光;;中草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式探索[A];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钟大放;陈笑艳;李雪庆;张逸凡;郭继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3 刘建勋;林力;张颖;任钧国;林成仁;韩笑;李磊;侯金才;宋文婷;徐立;付建华;张鹏;孟红旭;李澎;姚明江;;201301-01 ZY-25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A];“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王智民;钱忠直;张启伟;朱晶晶;高慧敏;王峥涛;;一测多评法建立的技术指南[A];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学术论文集萃[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艳芳;黄酮类化合物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代谢机理及其对P-糖蛋白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2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3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