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5 02:34
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共收治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86例,为观察DPMAS(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对ACLF早中期患者的治疗疗效,排除了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最后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51例,根据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将其分为观察组(DPMA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组,22例),两组治疗前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共行DPMAS治疗48例次,根据病情,每例治疗1-2次,平均治疗次数1.6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4-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ELD评分,以及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TBIL、ALT、AST、ALB、PAB)、凝血功能(PT、APTT、INR...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设备及材料
1.2.2 治疗方案及流程
1.2.3 研究内容
1.3 疗效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症状比较
2.2 28天好转率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实验室指标比较
2.3.1 治疗后28天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2 治疗后28天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治疗前后MELD评分比较
2.5 DPMAS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设备及材料
1.2.2 检测方案及流程
1.2.3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细胞因子基线水平与正常人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细胞因子比较
2.3.1 治疗后28天内TNF-α对比
2.3.2 治疗后28天内IFN-γ对比
2.3.3 治疗后28天内IL-10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周小博,张荣臻,陈湘榆,吕超,莫镜鄰,毛德文. 中国医药导报. 2019(33)
[2]人工肝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王志春,孙秀,张亚琴,王勤英. 中国临床研究. 2019(09)
[3]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李爽,刘静,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9)
[4]《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建议:慢加急性肝衰竭管理更新》摘译[J]. 陈婧,苏海滨,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9)
[5]三种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及对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研究[J]. 郭希菊,魏云华,郭维博,章家常,徐娟,廖明梅. 陕西医学杂志. 2019(09)
[6]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 俞旭东,钱永兵,夏强,杭化莲.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9(04)
[7]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J].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 现代实用医学. 2019(08)
[8]前白蛋白变化对慢加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评估的价值[J]. 王孝平,汤善宏,杨德会,王显红,秦森,孙梦滢,吴晓玲,曾维政. 西南国防医药. 2019(07)
[9]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 秦华,魏丽. 临床荟萃. 2019(07)
[10]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谭文婷,邓国宏. 传染病信息. 2019(03)
硕士论文
[1]PE、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对比研究[D]. 王珊.昆明医科大学 2017
[2]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王银银.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50303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设备及材料
1.2.2 治疗方案及流程
1.2.3 研究内容
1.3 疗效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症状比较
2.2 28天好转率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实验室指标比较
2.3.1 治疗后28天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2 治疗后28天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治疗前后MELD评分比较
2.5 DPMAS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设备及材料
1.2.2 检测方案及流程
1.2.3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细胞因子基线水平与正常人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细胞因子比较
2.3.1 治疗后28天内TNF-α对比
2.3.2 治疗后28天内IFN-γ对比
2.3.3 治疗后28天内IL-10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周小博,张荣臻,陈湘榆,吕超,莫镜鄰,毛德文. 中国医药导报. 2019(33)
[2]人工肝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王志春,孙秀,张亚琴,王勤英. 中国临床研究. 2019(09)
[3]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李爽,刘静,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9)
[4]《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建议:慢加急性肝衰竭管理更新》摘译[J]. 陈婧,苏海滨,胡瑾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9)
[5]三种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及对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研究[J]. 郭希菊,魏云华,郭维博,章家常,徐娟,廖明梅. 陕西医学杂志. 2019(09)
[6]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 俞旭东,钱永兵,夏强,杭化莲.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9(04)
[7]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J]. 谢琴芬,程晋坤,郑树森. 现代实用医学. 2019(08)
[8]前白蛋白变化对慢加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评估的价值[J]. 王孝平,汤善宏,杨德会,王显红,秦森,孙梦滢,吴晓玲,曾维政. 西南国防医药. 2019(07)
[9]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 秦华,魏丽. 临床荟萃. 2019(07)
[10]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谭文婷,邓国宏. 传染病信息. 2019(03)
硕士论文
[1]PE、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对比研究[D]. 王珊.昆明医科大学 2017
[2]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王银银.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50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0503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