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

发布时间:2017-04-11 09:17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阿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领域建立的全方位合作关系,折射出中阿两大民族从汉武帝时期以来的两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友好交往史。这种合作从政治的层面看,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南南合作的表率,不仅惠及双方,更有利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提升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从文化的角度看,是以儒家文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友好合作的典范。 文化交流从深层意义上说,是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智慧交流;是增进国家间、民族间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对中阿文化交流史的梳理,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增加共识,加强合作,进而提升中阿文明交往的深度与广度具有现实意义;对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发展情况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落实“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构筑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强中阿间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对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有力践行,是对西方社会主导的文化霸权的有力回击。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与阿拉伯社会各自经历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革与转型,中阿文化交流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古代)转衰(近代),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又开始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阿两大民族在独立战争中建立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政府,在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围绕宗教、文学、教育、艺术等文化的各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从古代的表层物质交往过渡到文化核心层面的交往和沟通。 本文是一项基础性研究,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运用历史学、史料学、外交学、传播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以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以个案和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纵向、横向的研究,对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论文由绪论、正论五章和结语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讲述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并对本论文所指的“文化”概念及论述的时间跨度做一说明;简述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正论部分,第一章回顾二十世纪前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主要历史分期。唐宋时期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初期繁荣期;元代是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伊斯兰在中国普遍传播,阿拉伯文化真正在中国发生了显著的影响;明清时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由传播进入了创造发展阶段,随着穆斯林数量的增加,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意识形态得以有机结合。 第二章主要研究清末与中华民国时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期中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未使中阿间的交流完全停滞,民国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在宗教领域,主要论述回族地位的提高以及回教新文化运动;文学领域主要论述作品译介情况及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教育研究领域主要论述以成达师范学校为代表的伊斯兰新式教育、民国时期派出的留学生及其对于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传播所做的贡献、清民时期国人对阿拉伯文化的研究情况。 第三章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万隆会议使得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两次建交高潮。宗教领域主要论述伊斯兰教在新中国、穆斯林朝觐活动、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及伊斯兰学术活动;文学领域主要论述大量阿拉伯文学作品被译介的原因、译介情况及特点、中国作家创作的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文学作品;教育与研究领域主要论述阿拉伯语进入高等学府的教学情况、留学生互派工作及学术研究情况;艺术领域主要论述国际广播电台阿语频道的开播,电影、艺术团等方面的交流。 第四章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至二十世纪末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时期中阿高层往来频繁,文化交流日益丰富。宗教领域主要论述新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和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情况;文学领域主要论述作品的译介情况、文学及文学史的研究以及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教育与研究领域主要论述阿拉伯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留学生互派情况、中阿教育合作、对阿拉伯文化的研究情况;艺术领域主要论述文化周与艺术团演出、电影、展览、体育等交流情况。 第五章分析了中阿文化交往中的动力,,即双方在历史、现实方面存在着悠久的传统与坚实的基础,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相似的内在人文精神与互补的文化差异;继而分析了阻力,即西方文化霸权的干扰和误导和中阿间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所产生的误会与矛盾;并对加强中阿文化交流提出三点建言,即文化交流机制化、文化交流途径多元化、文化交流主体队伍专业化。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最终得出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三大阶段所各具的鲜明特征,即民国时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回族群体围绕宗教展开的;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政治为导向进行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以文化交流价值本身为出发点的。最后,重申了中阿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即有利于双方形成对人类文化的普世情怀,有益于双方运用不同文化的智慧来合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有助于双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内涵。
【关键词】:二十世纪 阿拉伯文化 文化传播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15
【目录】:
  • 致谢8-10
  • 中文摘要10-13
  • 绪论13-33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13-16
  • 二、本论文“文化”概念界定及阿拉伯文化特征概述16-21
  • 三、学术研究现状述评21-30
  •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30-31
  • 五、研究方法31-32
  • 六、结构安排32-33
  • 第一章 历史回溯33-59
  • 第一节 唐宋时期——初期繁荣33-40
  • 一、唐宋时期中阿交往34-36
  • 二、唐宋时期阿拉伯人及阿拉伯文化在中国36-39
  • 三、唐宋时期中国关于阿拉伯的文献记载39-40
  • 第二节 元代——阿拉伯文化大发展40-46
  • 一、元代中阿关系40-41
  • 二、元代阿拉伯人在中国41-43
  • 三、元代阿拉伯文化大发展43-46
  • 第三节 明清时期——阿拉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46-58
  • 一、明清时期中阿关系46-47
  • 二、明清国人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关注与记述47-54
  • 三、阿拉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融合54-58
  • 小结58-59
  • 第二章 清末与中华民国时期59-104
  •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59-66
  • 一、清朝末期中阿关系59-61
  • 二、民国时期中阿关系61-66
  • 第二节 宗教领域66-75
  • 一、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67-69
  • 二、回教新文化运动69-75
  • 第三节 文学领域75-83
  • 一、作品译介情况75-80
  • 二、对阿拉伯文学的研究80-83
  • 第四节 教育与研究领域83-103
  •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83-90
  • 二、留学生派遣90-96
  • 三、对阿拉伯文化的记述与研究96-103
  • 小结103-104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104-148
  •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104-109
  • 一、对阿拉伯反殖民斗争的同情与支持104-105
  • 二、万隆会议与两次建交高潮105-108
  • 三、开拓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108-109
  • 第二节 宗教领域109-118
  • 一、伊斯兰教在新中国109-111
  • 二、穆斯林朝觐活动111-113
  • 三、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113-114
  • 四、伊斯兰学术活动114-118
  • 第三节 文学领域118-127
  • 一、阿拉伯文学作品走入国人视野118-121
  • 二、文学作品译介情况及特点121-126
  • 三、中国作家笔下支持阿拉伯人民的作品126-127
  • 第四节 教育与研究领域127-142
  •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127-132
  • 二、留学生互派工作132-139
  • 三、学术研究情况139-142
  • 第五节 艺术领域142-147
  • 一、国际广播电台阿语频道的开播142-143
  • 二、电影展、艺术团访问等交流143-147
  • 小结147-148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至二十世纪末148-198
  •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148-153
  • 一、第三次建交高潮与高层互访148-150
  • 二、文化交流日益丰富150-153
  • 第二节 宗教领域153-160
  • 一、新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153-155
  • 二、伊斯兰学术活动155-160
  • 第三节 文学领域160-176
  • 一、文学作品的译介160-168
  • 二、文学及文学史的研究168-173
  • 三、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73-176
  • 第四节 教育与研究领域176-192
  •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177-183
  • 二、留学生工作183-186
  • 三、中阿教育合作186-188
  • 四、学术研究活动188-192
  • 第五节 艺术领域192-196
  • 小结196-198
  • 第五章 对于进一步发展中阿文化交流的思考198-221
  • 第一节 增强中阿文化交流的动力198-201
  • 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现实基础198-200
  • 二、相似的内在人文精神与互补的文化差异200-201
  • 第二节 克服中阿文化交流的阻力201-206
  • 一、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干扰和误导202-204
  • 二、中阿意识形态差异产生的误会与矛盾204-206
  • 第三节 加强中阿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言206-219
  • 一、文化交流机制化206-211
  • 二、文化交流途径多元化211-215
  • 三、文化交流主体队伍专业化215-219
  • 小结219-221
  • 结语221-225
  • 参考文献225-237
  •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237-238
  • 附录二: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政府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一览表(1949-1999)238-242
  • 附录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阿拉伯国家派往中国 1956-1966)242-246
  • 附录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阿拉伯国家派往中国 1977-1999)246-255
  • 附录五:1956-1965 年、1972-1978 年、1979-1991 年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新生国别结构统计表255-258
  • 阿文摘要258-2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宏;;阿拉伯的文学才子纪伯伦——纪念纪伯伦诞生一百周年[J];阿拉伯世界;1983年04期

2 李唯中;忆我的老师马宏毅先生[J];阿拉伯世界;1984年01期

3 林松;阿拉伯文字在中国[J];阿拉伯世界;1984年03期

4 晋辉;中世纪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J];阿拉伯世界;1985年01期

5 刘麟瑞;;我的回忆(二)——成达师范学校[J];阿拉伯世界;1991年02期

6 晏如;中国的阿拉伯文学译介[J];阿拉伯世界;1994年01期

7 仲跻昆;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第四届代表会议暨“世纪之交的阿拉伯文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阿拉伯世界;2002年01期

8 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1期

9 马志峰;丁俊;;唐宋时期中阿交往及其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4期

10 朱威烈;;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阿拉伯语学科建设30年回眸[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8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