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俄侨文学团体“绿灯社”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3:0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巴黎被称为“俄国侨民文学的首都”。以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布宁、霍达谢维奇、苔菲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学家在继续个人创作的同时,组织了大量的文学社团和各种形式的文学聚会,极大地促进了俄国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繁荣和“年轻一代”文学新人的成长。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创办的文学—哲学团体“绿灯社”,是二战前“俄罗斯的巴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侨民组织之一。取名“绿灯”,是为了向19世纪有诗人普希金参与其中的彼得堡“绿灯社”致敬,取其“自由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巴黎俄侨“绿灯社”是法国俄侨知识界最重要的团体之一,从1927年2月5日“绿灯社”举行第一次会议,至1939年5月26日宣布解散,“绿灯社”在其存在的十二年间共组织会议五十余次,会议主题涵盖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其聚会史料对俄国侨民文学史、文化史和侨民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第一章)为巴黎俄侨“绿灯社”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对“绿灯社”成立前的时代大背景、与之渊源颇深的“星期日聚会”和19世纪彼得堡“绿灯社”的相关介绍,以及对巴黎俄侨“绿灯...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巴黎俄侨“绿灯社”年度会议次数统计
122第二部分(下编)为侨民文学自我确立时期(зарубеж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самоопределяется),时间跨度为1925年至1939年。随着部分“前侨民作家”的归国,以及众多新诗人的崛起,在这一时期的俄侨作家队伍发生了很大改变。司徒卢威在“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中间一代”(среднеепоколение)。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对这个术语做过多解释,只是在介绍《数字》杂志时顺路提及,“诗歌部分每期不少于二十页,主要供给‘年轻一代’(以及吉皮乌斯和‘中间一代’的某些代表:格·伊万诺夫、阿达莫维奇、奥楚普及茨维塔耶娃)”①。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者又提出了“中间一代散文家”的概念,并将其与“老一辈散文家”并列归入了同一章节——“第二章:老一辈与中间一代散文家”。属于这一部分作家队伍的有:布宁、梅列日科夫斯基、什梅廖夫、列米佐夫、扎伊采夫、库普林、阿尔达诺夫、奥索尔金、捷米利亚泽夫等(详见图5-1)。图5-1:司徒卢威《流亡中的俄国文学》下编,第二章目录与“老一辈和中间一代散文家”相对应的是第三章:年轻散文家。在司徒卢威看来,属于这一队伍的有:纳博科夫、别尔别洛娃、加兹达诺夫、雅诺夫斯基、费尔岑、沙尔顺、格奥尔基·别斯科夫、祖罗夫、库兹涅佐娃、罗西因、费多罗夫和其他“外省作家”、瓦尔沙夫斯基和其他“巴黎人”,以及诗人散文代表波普拉夫斯基、拉津斯基、奥多耶夫采娃、格奥尔基·伊万诺夫等(详见图5-2)。①Г.Струве,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вИзгнании,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путь,1996,с.150.
123图5-2:司徒卢威《流亡中的俄国文学》下编,第三章目录综上来看,在司徒卢威的分类法中,“中间一代诗人”与“中间一代散文家”并不是同一类人。以格奥尔基·伊万诺夫为例,尽管大多数文献把他归入“老一辈”作家,但在司徒卢威这里,他是诗人中的“中间一代”,散文家中的“年轻人”。再比如格·伊万诺夫的妻子,奥多耶夫采娃。她在回忆录中层提到,“这里除了阿达莫维奇和奥楚普,伊万诺夫和我,几乎都是‘年轻诗人’。……他们都是流亡到国外才开始发表诗歌的”①。虽然她自认自己是“老一辈”诗人,但在司徒卢威的分类中,她同丈夫格·伊万诺夫一样,是“年轻散文家”。由此,基本可以判定,在司徒卢威的这部侨民文学史的下编中,散文家里的“老中青”,是以“散文”创作的开始时间来判定的,散文创作开始及散文成名较早的是“老中一代”,散文创作开始及成名较晚的是“年轻一代”。散文家中的“老中青”与诗人队伍里的“老中青”是各自独立的存在。②所以,可能是为了避免更大程度的混乱,与上编不同的是,作者在下编中取消了“老一辈”诗人和“年轻一代”诗人的划分,而是以其他分类方法统筹编撰了第四大章:诗人。具体小节包括:曾经的阿克梅派诗人、修女玛利亚(МонахиняМария)、年轻的巴黎诗人、布拉格“隐修派”诗人(ПражскийСкитпоэтов)、大洋彼岸诗人(заокеанскиепоэты)及远东诗人(详见图5-3)。①[俄]伊·奥多耶夫采娃:《塞纳河畔》,蓝英年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1页。②关于“中间一代”,斯洛尼姆1931年在《年轻的侨民作家》一文中也曾“顺便提及过”,“格·伊万诺夫、阿达莫维奇以及其他几位诗人和散文家组成了介于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中间小组’?
本文编号:3463837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巴黎俄侨“绿灯社”年度会议次数统计
122第二部分(下编)为侨民文学自我确立时期(зарубежн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самоопределяется),时间跨度为1925年至1939年。随着部分“前侨民作家”的归国,以及众多新诗人的崛起,在这一时期的俄侨作家队伍发生了很大改变。司徒卢威在“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中间一代”(среднеепоколение)。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对这个术语做过多解释,只是在介绍《数字》杂志时顺路提及,“诗歌部分每期不少于二十页,主要供给‘年轻一代’(以及吉皮乌斯和‘中间一代’的某些代表:格·伊万诺夫、阿达莫维奇、奥楚普及茨维塔耶娃)”①。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者又提出了“中间一代散文家”的概念,并将其与“老一辈散文家”并列归入了同一章节——“第二章:老一辈与中间一代散文家”。属于这一部分作家队伍的有:布宁、梅列日科夫斯基、什梅廖夫、列米佐夫、扎伊采夫、库普林、阿尔达诺夫、奥索尔金、捷米利亚泽夫等(详见图5-1)。图5-1:司徒卢威《流亡中的俄国文学》下编,第二章目录与“老一辈和中间一代散文家”相对应的是第三章:年轻散文家。在司徒卢威看来,属于这一队伍的有:纳博科夫、别尔别洛娃、加兹达诺夫、雅诺夫斯基、费尔岑、沙尔顺、格奥尔基·别斯科夫、祖罗夫、库兹涅佐娃、罗西因、费多罗夫和其他“外省作家”、瓦尔沙夫斯基和其他“巴黎人”,以及诗人散文代表波普拉夫斯基、拉津斯基、奥多耶夫采娃、格奥尔基·伊万诺夫等(详见图5-2)。①Г.Струве,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вИзгнании,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путь,1996,с.150.
123图5-2:司徒卢威《流亡中的俄国文学》下编,第三章目录综上来看,在司徒卢威的分类法中,“中间一代诗人”与“中间一代散文家”并不是同一类人。以格奥尔基·伊万诺夫为例,尽管大多数文献把他归入“老一辈”作家,但在司徒卢威这里,他是诗人中的“中间一代”,散文家中的“年轻人”。再比如格·伊万诺夫的妻子,奥多耶夫采娃。她在回忆录中层提到,“这里除了阿达莫维奇和奥楚普,伊万诺夫和我,几乎都是‘年轻诗人’。……他们都是流亡到国外才开始发表诗歌的”①。虽然她自认自己是“老一辈”诗人,但在司徒卢威的分类中,她同丈夫格·伊万诺夫一样,是“年轻散文家”。由此,基本可以判定,在司徒卢威的这部侨民文学史的下编中,散文家里的“老中青”,是以“散文”创作的开始时间来判定的,散文创作开始及散文成名较早的是“老中一代”,散文创作开始及成名较晚的是“年轻一代”。散文家中的“老中青”与诗人队伍里的“老中青”是各自独立的存在。②所以,可能是为了避免更大程度的混乱,与上编不同的是,作者在下编中取消了“老一辈”诗人和“年轻一代”诗人的划分,而是以其他分类方法统筹编撰了第四大章:诗人。具体小节包括:曾经的阿克梅派诗人、修女玛利亚(МонахиняМария)、年轻的巴黎诗人、布拉格“隐修派”诗人(ПражскийСкитпоэтов)、大洋彼岸诗人(заокеанскиепоэты)及远东诗人(详见图5-3)。①[俄]伊·奥多耶夫采娃:《塞纳河畔》,蓝英年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1页。②关于“中间一代”,斯洛尼姆1931年在《年轻的侨民作家》一文中也曾“顺便提及过”,“格·伊万诺夫、阿达莫维奇以及其他几位诗人和散文家组成了介于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中间小组’?
本文编号:3463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6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