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地方社会的生存危机应对 ——基于1934年东南大灾荒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03 14:12
  民国时期祸患频仍,地方社会屡受摧残。1934年夏季及其后一段时间,东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超常灾荒,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起而应对危机。无论从灾荒的致因、长期的影响还是从地方应对之策看,对1934年东南超常灾荒的考察在近代中国灾害史研究中都别具意义。异常天气是1934年大旱灾的直接诱因,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功能的欠缺以及地方社会的仓促应对则是促使大旱成荒、灾黎遍地的深层原因。旱灾严重摧残了灾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了频繁的社会动荡。面对大灾荒,在中央政府规划和领导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勉力应对。在灾荒应对方案上,地方政府依据已有成规或临时法令,构建救济机制,重视社会宣传和赈灾经费筹募。在赈济统筹层面,地方政府除注意上下级机关、各平级机关以及与各事务部门的有效互动,重视与社会力量的赈灾合作,注意对灾民自救因势利导。地方政府的赈灾举措各有侧重,无论是急赈、工赈、蠲缓和农贷,还是机械灌溉的引入、人工降雨的提议与水利工程的推进,均显示地方政府的灾荒应对在承续传统荒政基础上的现代性趋向。行政与市场手段并重以维持经济稳定,严格审查、惩恶扬善以保证赈济功效,抚慰、规劝、命令与震慑多管...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民国地方社会的生存危机应对 ——基于1934年东南大灾荒的考察


—1:东南地区水稻因旱减收百分率之区域分布

田土,旱区


图 1—2:旱区田土龟裂惨状①其次,长期的干旱进一步恶化了种植环境。出现了土地荒芜的惨象,田地质量大大减低积锐减,使灾后从事生产的自然条件极度恶化。一些被旱地区,因为田地干旱程度太深法存活,以至换种耐旱作物的计划也只得作罢,如浙江崇德县政府虽然准备了荞麦、绿作物的种子,分发给灾民补种,“但一片石田,即使下种,亦难望其发芽生长也。”②农无存粮、忍饥挨饿,一面又对着龟裂的旷田无可奈何。再者,旱灾中往往有“久旱大蝗并书的记载,原因之一在于干燥的土壤有利于蝗虫滋长。蝗虫怕潮湿,因为潮湿的土壤易腐烂,很难孵化成虫。“反之如果土壤干燥水分稀少那末蝗虫孕育的机会便多了。”的蝗灾也对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加重了损失。如在浙江嘉兴,农家虽多种好早稻,“,滋生螟虫,苗多抽心而死”④,收成远低于预期。(二)劳动力的损失旱灾的发生滞碍了农业生产,还反映在对劳动力的损害上。首先,旱灾造成了数倍于平劳动力付出,旱情发生后,各地农民没日没夜的戽水成为灾区内一个别样的“情景”。

债券,图样,浙江省,银行借款


式较为方便快捷,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县府,均可直接派员与银行有担保,银行界也难推辞。国民政府在 1934 年底设立的中央冬款,用作拨给各省旱灾赈济会的赈济资金,因党员捐款较为琐碎特先向中央银行借款五十万元,交由沪各省旱灾处赈会分发各省备进行农赈与平粜时,也都通过向银行借款来获取部分资金。省行,借款二十万元”③,办理积谷防荒时到江北各地收买米谷的棣华与“中国、交通、上海、江苏、农民等五银行”④的接洽。召,计划在双林、乌镇、晟舍、荻港、义皋等地筹设农业仓库,因后,吴兴县府“与上海银行签订借款,计共二十万元”⑤,用来券,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发行债券是政府吸纳社会资源补充政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以《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为中心[J]. 池子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2]慈风善脉:明末清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传承与发展[J]. 王卫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3]赈济与管控:1934年东南旱灾流民问题的应对[J]. 张帆.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6(01)
[4]联合劝募:慈善组织管理与运行的新机制研究[J]. 毕素华,张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1934年亢旱中的江南祈雨——以信仰、参与者和方式为中心的考察[J]. 张帆.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6)
[6]民国时期旅外同乡组织与家乡社会的双向互动——以温州旅沪同乡会为例[J]. 尤育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5(02)
[7]超越合作与制衡: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J]. 汪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8]民间赈济:一九三四年浙江旱灾中的甲戌全浙救灾会[J]. 张帆.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5(01)
[9]乡村政治视角下战时河南难民迁移特点[J]. 李丽霞.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04)
[10]论江南乡村女巫的近代境遇[J]. 小田.  近代史研究. 2014(05)

博士论文
[1]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研究[D]. 袁家明.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红卍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研究(1922-1949)[D]. 高鹏程.苏州大学 2009
[3]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 孙语圣.苏州大学 2006
[4]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D]. 李国林.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长沙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 李华珍.湖南科技大学 2015
[2]民国时期湘西灾荒救济研究[D]. 樊佰招.吉首大学 2015
[3]1935年汉江流域特大水灾及其救济研究[D]. 庹渊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5
[4]民国时期常德地区水灾研究[D]. 易海琼.湖南科技大学 2014
[5]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D]. 冯睿.安徽师范大学 2012
[6]民国时期安徽灾荒与社会流动(1912-1937)[D]. 黄升永.安徽大学 2010
[7]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D]. 贾彦敏.浙江大学 2008
[8]1934年安徽旱灾赈济研究[D]. 刘成荫.东华大学 2007
[9]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 章博.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66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66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